半屏山下的燃燒塔(上)

前言

    早期生活在左營、楠梓、仁武、大社地區的人們,對半屏山東側水泥廠和西側煉油廠的三大「特產」印象深刻。東側礦區每到中午有爆破聲,那是水泥廠採礦引爆炸藥的聲響;西側煉油廠經常在夜裡從高聳的燃燒塔冒出烈焰照亮著天空,聽說外海航行的船隻與飛機可以藉此導航;最後則是半屏山附近地區經常散發難聞的臭味。雖說高雄屬於工業都市,那個時候的左楠地區除了聚落之外,多處還是農地稻田,呈現出農業、工業社會交錯過渡的景象。回顧台灣的經濟發展之能源供應少不了中油,高雄煉油廠區從1944 年正式運作迄今,即將在2015 年底關廠走進歷史。在此地生活的人有必要了解其中發展過程,本文以戰前六燃廠建廠過程和戰後初期中油煉油廠復建歷程做簡略的介紹。

興建第六海軍煉油廠的背景

1930 年代中期日本貫徹南進政策之際,台灣的地位得以大幅提升,由於殖民台灣的成功經驗,加上台灣人與華南、南洋在族群、經貿方面的關係密切,故日本決定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產業工業化及軍事設施要塞化,讓台灣扮演軍事前進基地與南洋戰略物質運送中繼站的雙重角色。在發動七七事變之前的高雄地區,已陸續規劃建設各類型重工業廠與軍事要塞設施。1939 年歐戰爆發後,日軍為準備南侵而積極擴張軍備,1940 年時因應戰局的油料質、量需求,
海軍認為台灣島最具設廠的急迫性。[1]1941 年4 月發布命令,日軍將在帝國內佈建燃料場地點為:第一廠(神奈川縣橫濱市大船)、第二廠(三重縣四日市)、第三廠(山口縣德山市)、第四廠(福岡縣槽屋郡新原)、第五廠(朝鮮平安南道平壤府)、第六廠(台灣高雄州高雄郡)。[2]

六燃廠在台灣同時規劃三個處所建廠:依序為高雄州後勁的「高雄燃料廠」(以下簡稱高雄廠)為最優先,計畫生產艦艇用重油、航空汽油、87 (辛烷植)航空汽油、液化石油氣提煉異辛烷,還有航空用潤滑油。其次是設在新竹州赤土崎的「新竹燃料廠」(亦稱新竹支廠),因鄰近地區出產天然氣瓦斯合成丁醇製造異辛烷;另又以蔗糖發酵製造異辛烷。最後則是台中州大甲郡清水的「新高燃料廠」(亦稱新高支廠),也準備建造港灣容納南洋進口無煙炭與石灰石,製成碳化物再化合乙炔成為異辛烷,所需大量的電力來自開發大甲溪水力;稍後又擴大產能以南洋產油脂(椰子油)製成航空潤滑油。

第六海軍燃料廠興建過程

1935 年起,依序進行軍事工程有「高雄(岡山)海軍航空隊飛行場」、「海軍桃子園(左營)軍港」、第六燃料廠。還有分布在鄰近的柴山(壽山)、清水岩(林園)、大小崗山(田寮)、龍崎鄉(台南縣)等地錯綜複雜的要塞戰備坑道。日軍1943 年4 月1 日廢止「馬公警備府」改設「高雄警備府」。同年發布敕令規劃從彌陀庄漯底山至左營桃子園為軍事用地,也將半屏山、左營舊城及範圍內的龜山納入軍事禁地,另又圈地半屏山下之糖廠蔗田、部分後勁地區的民地一併納入海軍第六燃料建設廠址,形成大高雄從北到南帶狀的軍事要塞區域,在戰爭期間快速地改變左營、楠梓、岡山地區的舊有面貌。六燃廠於1942年開始建廠,翌年為大興土木建設的時期,期間動用的人力、物力資源相當龐大,有關建廠組織配置的面向:

一、建設委員會人事安排

1942年4月成立「台灣海軍燃料廠建設委員會」,委員長由四日市第二廠長別府良三海軍少將兼任,因此六燃廠的技術支援,人員編制和設備製造大都依據第二廠的模式建廠。同年10月桃子園的「馬公海軍建築部」別館設立「台灣海軍燃料廠建設事務所」,正式開始六燃廠建設委員會建廠的運作。

二、海軍施設部支援燃料廠工程關係(1943年4月)

由於六燃廠建設在當時的台灣算是複雜龐大工程,籌建之初必須仰賴海軍其他部門的人員技術支援,鄰近的就以軍港的施設部成員為首選,辦事處如下:

(1)高雄海軍施設部

(2)高雄廠工事事務所

(3)新竹廠工事事務所

(4)新高廠工事事務所

三、分區煉製裝置的製造監造者(1943年9月)

台灣當時的製造技術水準與日本還是有落差,除廠址的土木建設人員外,還有一群化學煉製專業人員在日本負責設備裝置的監造,另在高雄統籌三廠設備之技術者,因此分別在台日兩地各設立「駐在四日市建設委員會」、「駐在東京建設委員會」,「駐在高雄建設委員會」,不過某些特殊的設備就必須由特定技術者擔任,所以有人必須兼任多處的建設委員。

四、工程責任畫分及各裝置設備製造指定廠商:

工程責任的區隔:(1)主體設備共計26項裝置設備及承包商,設備附屬管線配焊由廠方負責。這些設備僅一項輕質油槽輸送配管由台資「臺灣機械工業會社」(台南)承包,其工地負責人為辛文蘭。(2)基礎工程委託海軍施設部聯繫與發包。(3)安裝工程由承包商負責。(4)電氣工程由廠方統籌。(5)保溫工程由淺野物產負責。(6)塗裝工程大部分為日本塗工,少數為台灣本地的業者。

五、鐵工相關工程指定廠商:

因處於戰爭時期的海運船隻及路線安全等問題,無法如期運送必須資材,故勢必動員台灣在地的人員、技術、物資。當時「台灣鐵工業統制會」內所有的鐵工業者共42家,六燃廠指定其中的31家廠商,屬於台資企業者有5家,其中大同和唐榮兩家至今仍是知名企業,表示台灣在地企業的技術已具備相當程度。又徵調工業學校的實習車床作初步加工,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工場作特殊加工,製糖會社修理工場承包精密加工。鑄鐵、鑄鋼的製造技術提升由台北帝國大學教授群指導。金屬焊接技術指導則委託早稻田大學教授指導,焊工來源則對全台的志願者進行技術檢定雇用,同時商請海軍工作部(桃子園)與海軍第六一航空廠(岡山)隨時支援,這些工程確實帶動提升本地的金屬工業技術水準。

六、工程師募集和操作員訓練:

工廠建設正處於戰爭的非常時期,過程中工程人員或生產技術者,須仰賴民間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這些人都以海軍囑託名義徵調,其身分待遇則分敕任和奏任。被任命敕任者(由天皇署名)僅荒木拙三(台灣鐵工業統治會理事長)、安藤一雄(台北帝大工學部教授)等2人,為名義上最高指導顧問。其餘技術者則來自各單位有:糖業試驗所技師、天然瓦斯研究所技師、台灣拓殖會社化學部人員、台北帝國大學教授、總督府專賣局技師、交通局台北鐵道工場長等,計69人(都是日籍)。除了日籍領導幹部外,也有部分的日籍技術領班,但大部分的基層操作工員以募集台灣人為主。從1942年夏季起,及此後的每年4月,委託總督府國民動員課暨台北、新竹、台中、台南等地的國民動員課,募集國民學校畢業者,經體檢、學科測驗、口試後,當日宣布錄取人員。另高雄州則委託職業介紹所、民間職業指導機關募集國民學校畢業的台灣人或日本人,每週在廠區進行測驗。還有中等學校畢業者,委託原就讀學校進行招收。入廠後凡國民學校高等科畢業者,即是儲備幹部員工須進入工員養成所培訓,並接受見習科課程。

七、綠化環保

早先規劃建廠之際工地風塵僕僕,雖然沒有現今的環保問題,不過工程人員對於綠化工作仍很重視。於是委託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支所長鹽入英次協助種植廠區、宿舍區附近的植栽。經過數十年後的今日,此處已經成為全高雄市擁有最多高大綠樹的公家宿舍區。廠區內外大量種植的樟樹與白千層樹,每6株白千層樹間隔種植一棵樟樹,由於白千層樹可以吸附硫化物質,樟樹散發的氣味可以驅蟲,加上廠區種植大量的樹木,同時具有良好隔音效果。

20161106172817 92

圖1:六燃廠第一蒸餾工場設施廠景

圖片來源: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提供

(總登錄編號:cca100062-hp-cp2003_009_027ss-0001)

20161106172818 59

圖2:原六燃廠辦公室

圖片來源:謝濟全攝於2010年12月30日

八、初步完成

1944年4月1日六燃廠正式成立營運,命令別府良三為首任廠長,轄制總務部(井上盈)、會計部(深谷小平主計)、醫務部(水流義雄)、精製部(福島洋)、合成部(藤尾誓)、化成部(渡邊伊三郎)、東京辦事處(三枝七五三)。煉油設施建設完成後,提供台灣防衛軍的軍需外,產品儲藏在高雄壽山、半屏山和旗山等處外,1945年4月下旬,進行潛艦載運航空汽油回日本的任務。時間在同月某日下午5點左右,照事先的約定,在桃子園軍港區某個位置浮出,迅速泊岸,岸上作業人員馬上搬運30桶油料,作業完成潛艦馬上潛水離去,前後耗時約30分鐘。但到終戰為止也僅有一次的運油作業。由於戰爭時期的敏感軍事機密,因此今日留存的資料與照片不算多,圖1應該是在1944年初所拍攝的第一蒸餾工場照片,較深色的部分為半屏山,山下有4座油槽,後方山頭為龜山與壽山。圖2為原六燃廠辦公樓,目前仍是高雄煉油廠的辦公樓。

美軍轟炸與燃料廠的對策

一、空襲轟炸

1944年7月日軍失去塞班島後,美軍將收復菲律賓,為避免來自台灣和沖繩的日軍飛機攻擊,10月後開始對台灣轟炸。此時南洋生產原油運送台灣、日本的海運幾乎中斷,當局檢討後決策各島嶼所需燃料能源自給自足政策。10月中旬爆發台灣沖航空戰役,此時本島的行政機構、港口、鐵路、軍事設施、工廠、機場都遭受盟軍密集轟炸,各地都遭受極大的損失與人員傷亡。圖3為美軍完成轟炸六燃廠後離去時拍攝的照片,半屏山北側即原油煉製場和油槽區域冒出濃煙。

二、六燃廠的對策

1. 生產計畫調整

六燃廠原定調為內地油料中繼站與支援前線(南洋)作戰軍需,台灣沖航空戰役後,原料、建廠資材的運輸幾乎被截斷,台灣也不得不採取自給自足策略。此後高雄廠進行酒精乙醚化作業、檜木油分解作業試驗,嘗試取代航空汽油;又著手建造廢礦物油的回收及航空用油膏設備,然此時台灣地區欠缺普通潤滑油,只得趕工裝設真空蒸餾設備,於1944年12月完成。新竹支廠預定以蔗糖發酵製造丁醇,合成天然瓦斯製成異辛烷,煉製設備於1944年7月完工但運轉不順,由於原料進口困難故修改丁醇製造裝置為生產乙醇,剩餘的資材零件則切換生產甲苯類航空汽油。新高支廠原訂椰油原料煉製航空潤滑油裝置在1945年4月完成,不過此時原料來源斷絕,再轉換成廢潤滑油回收裝置。

2. 移轉生產設備避險

高雄廠陸續完成重點設備要務建設的同時,廠方為防禦和避險美的空襲轟炸,日軍於半屏山上建造油槽與消防水池與相關幫浦,圖4為高雄廠空襲疏散的位置圖。半屏山下方有三大洞窟從左至右排列為氧氣製造裝置與車床機械、620-5原油蒸餾裝置、潤滑油製造裝置。這些山洞是工程人員在美軍密集空襲期間,深入半屏山開鑿洞窟所建造的加熱爐以及煙囪,這些算是重要的遺址,目前已經封存不對外開放參觀。

20161106172818 23

圖3:美軍轟炸六燃廠後離去拍攝照片,Date:Feb.1944

圖片來源: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page_id=438

 

20161106172818 27

圖4:下側為六燃廠山洞工場位置圖

圖片來源:《第六海軍燃料廠史》,頁79。

3.燃料廠本部北遷新竹

1945年2月後為強化台灣的防衛體制,海軍所屬的「高雄警備府」移交屬陸軍的台灣軍司令官指揮,同時準備遷移至台北,警備府之直屬單位同時北遷。六燃廠及其總部也奉令轉移到新竹,同時也要強化北部的煉油設施,也將高雄廠的製桶、修理、包裝、混油等設備部分搬遷到新竹廠。不過在遷移的過程當中,日本宣布投降,六燃廠一切進行的業務完全停止。

  

伍、結語

六燃廠建設過程中動員日本、台灣兩地龐大的經費、人力、技術、物資,雖然主要的設計和技術支援以日本廠商為主,但這個時候也開放讓部份優良的台資企業也藉此契機加入建設團隊,加上因應局勢產品修訂而變更設備與製程,同時也提升在地台灣廠商的技術水準,奠定戰後台灣工業技術發展的根基。又招募幾梯次的台籍工員養成訓練,成為戰後煉油廠重建的重要基層技術骨幹。因為這群技術純熟的老台籍工員,配合大陸來台接收油廠的幹部,還有戰後招收的年青職工,共同為台灣經濟發展努力,日後甚至可輸出技術與人力支援建造、試俥國外的新型煉油廠,為台灣煉油技術塑造新的技術里程碑。


[1] 高橋武弘,《第六海軍燃料廠史》(東京都:第六海軍燃料廠史編集委員会,1986),頁4、6。

[2] 財團法人海軍歴史保存会編,《日本海軍史部門小史》第五卷(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会社,1995),頁349。

本文作者:謝濟全(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