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鹽場的古往今昔

一、臺灣鹽業起源與發展

自有曬鹽技術以來,鹽業在歷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有關臺灣「曬鹽」產業的記載,以往都認為是明鄭時期的陳永華傳入,但實際上最早可追溯到荷蘭時期,根據《熱蘭遮城日誌》記載,荷治時期已開始鋪設鹽場,[1]且根據李文環教授之研究,臺灣第一座鹽田乃是位於「鹽埕庄」,但不是高雄的鹽埕,而是今日台南市南區鹽埕里一帶。[2]儘管如此,荷治時期臺灣的主要用鹽仍是仰賴外地,尤其是中國福建地區的輸入。

清代初期並未針對鹽業制定規範,但民間競爭造成價格動盪,因此清廷於1726年統轄官辦,共有瀨北、瀨南、洲北、洲南四座鹽場,[3]其中瀨南鹽場位於今日高雄市鹽埕區,且於明鄭時期闢建,為高雄最古老的鹽田。1756年鳳山縣更增設瀨東、瀨西鹽場,「瀨東鹽場在鳳山庄大林蒲,瀨西鹽場在仁壽里彌陀港。」,[4]可見高雄早期有瀨南、瀨東、瀨西等三座鹽場。

但鹽場常因洪患而遷徙位置或改闢,如原位於今日高雄市小港區大林蒲的瀨東鹽場,1800年因洪水遷往臺南七股,1818年再因洪水遷往臺南北門井仔腳,仍以瀨東鹽場稱之。瀨西鹽場原位於今高雄市彌陀區,因常遇洪水而毀損,於是在1857年的水災後任其荒廢,並未新闢鹽場,而改與瀨南鹽場併曬。[5]

二、高雄鹽場的濫觴:打狗鹽田_瀨南場

高雄最早的鹽田為上述位於今日鹽埕區「鹽埕庄」的瀨南鹽場,根據日本時代的官方調查,此為清代官府從漳州府南靖縣招來趙元、蔡瑪為、黃孔等人修築而成,1735年因遭遇洪水導致鹽田遭淹沒,因而鹽民申請於對岸興隆庄海埔地拓墾,繼續產曬。[6]這個第二代的瀨南鹽場即位於鹽埕區「鹽埕埔」,是清領臺灣後第一個由官方核准開闢之鹽田,由業主自行產曬經營。[7]鹽埕的鹽埕埔和鹽埕庄之間,以當地人稱「後壁港」的打狗川支流(約今日七賢三路)相隔,鹽田即在河的兩岸間築堤開設鹽田。[8]

圖片1

圖 1:臺灣打狗鹽埕埔

資料來源:高史博典藏,登錄號KH2003.003.148。

 

瀨南鹽場在日治後改稱打狗鹽田,日治初期打狗鹽田的經營不甚理想,因此鹽埕庄民陸續出售鹽田、魚塭,隨著1912年打狗港築港計畫第二期的實施,全部鹽田逐步被劃為打狗築港與市街計畫用地而逐步消失;原先設於鹽埕庄的專賣局打狗支局也廢止,改移設為專賣局烏樹林支局,自此大高雄的鹽務正式由鹽埕轉移至烏樹林,長達200餘年歷史的瀨南鹽場正式進入歷史,僅留下今日高雄市鹽埕區、鹽埕埔、瀨南街等舊地名。

圖片2

圖 2:高雄市捷運鹽埕埔站

圖片3

圖 3:高雄市鹽埕區瀨南街

圖片來源:王御風拍攝

 

三、日治時期高雄鹽場重心:烏樹林鹽場

鹽埕的瀨南鹽場消失後,高雄主要的鹽場轉至烏樹林,烏樹林鹽場是在日治時期後,由於日本本土對鹽的需求大增,才開闢誕生。

烏樹林鹽場於1908年闢建,由仕紳張作舟邀集庄民30餘人於內海圍築鹽灘,但開設後數度遭受颱風侵擾,損失相當慘重。因此,1910年高雄富商陳中和入股,並於同年設立「烏樹林製鹽公司」,雖然經營初期仍遇到集資困難、風災、薪資捉襟見肘等問題,但營運仍逐漸步上軌道。1919年後陳中和更進一步將烏樹林製鹽公司完全併購,1923年重組為「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當時除了製鹽外,還兼營魚塭養殖、輕便鐵路等。[9]

1930年日本進軍中國東北後,在戰爭影響下對工業鹽需求逐漸升高。1941年配合軍事需求,由「南日本製鹽株式會社」、「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徵收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相關產業,[10]戰後則由臺灣省政府行政長官公署專賣局接收,歷經多次改隸、更名,最後於1971年改名為臺灣製鹽總廠高雄鹽廠。然而製鹽業在戰後面臨技術上變革,傳統製鹽業遭受衝擊,烏樹林鹽田逐漸沒落,1978年由台灣電力公司購得此地,並在附近興建興達火力發電廠,1984年後台電購下烏樹林鹽灘土地及地上物,製鹽廠也正式走入歷史。[11]

烏樹林製鹽業雖已走入歷史,但其富有特色,揉合東、西方建築形式的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則被保留下來。2006年台灣電力公司先行修復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並於2008年指定為古蹟,成為見證鹽業風華的代表建築。

圖片4

圖 4: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四、因工業鹽崛起的鹽場:茄萣竹滬鹽灘

茄萣自有漢人移入以來,便與漁業捕撈、養殖、水產業息息相關,但與鹽業關連不大。竹滬鹽灘的闢建與前述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亟需發展化學工業有關,1938年南日本製鹽株式會社成立,收購當地魚塭,以竹滬為中心,自下茄萣和崎漏東側分期開發,闢建工業用土盤鹽田。[12]竹滬鹽灘於1942年完工,翌年開始生產工業鹽,然而1943年第一、二期工程幾近完工時,卻因戰爭失利而未能依計畫完工,僅完成308甲,是臺灣規模最小的土盤鹽田區。[13]

戰後竹滬鹽灘幾經轉變,由財政部臺灣製鹽總廠管理,[14]因其生產規模難以擴充,未能跟上1970年代機械化的腳步,因此於1987年停曬。[15]竹滬鹽灘的其中一部份,今日已開發為興達觀光漁港,早年的鹽灘地景也隨之消失,僅留存在老一輩茄萣人的回憶中。另一部分,目前則保留戰後為查緝私鹽而建的鹽警槍樓,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鹽警槍樓,見證了戰後鹽政專賣過程中,駐警防衛鹽田護產的歷史。[16]

圖片5 1 scaled

圖 5:茄萣竹滬鹽灘鹽警槍樓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高雄文化資產網。網址:https://heritage.kcg.gov.tw/CulturalAssets/C000015?ID=bfc90444-5e9b-4e3f-9884-a1395417de9e&PageType=Detail

 

 

 

[1] 翁佳音,〈台灣鹽業史另一章〉,《歷史月刊》235期,2007年8月,頁8-9。

[2] 李文環,《高雄第一盛場鹽埕風》(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21年),頁44。

[3] 李文環,《高雄第一盛場鹽埕風》,頁44。

[4] 李文環,《高雄第一盛場鹽埕風》,頁44-45。

[5] 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施忠賢計畫主持,《「高雄市歷史建築茄萣竹滬鹽灘鹽警槍樓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3),頁20。

[6] 張復明等,《臺灣〪鹽:鹽來如此》(台南: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9),頁197。

[7] 張復明等,《臺灣〪鹽:鹽來如此》,頁197。

[8] 李文環,《高雄第一盛場鹽埕風》,頁75。

[9] 陳柏年、陳智宏建築師事務所,《高雄縣縣定古蹟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台北:台灣電力公司興達發電廠委託,2010),頁2-23。

[10] 陳柏年、陳智宏建築師事務所,《高雄縣縣定古蹟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頁2-25。

[11] 陳柏年、陳智宏建築師事務所,《高雄縣縣定古蹟原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頁2-26。

[12] 張復明等,《臺灣〪鹽:鹽來如此》,頁201。

[13] 張復明等,《臺灣〪鹽:鹽來如此》,頁201。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施忠賢計畫主持,《「高雄市歷史建築茄萣竹滬鹽灘鹽警槍樓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3),頁28。

[14] 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施忠賢計畫主持,《「高雄市歷史建築茄萣竹滬鹽灘鹽警槍樓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頁39。

[15] 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施忠賢計畫主持,《「高雄市歷史建築茄萣竹滬鹽灘鹽警槍樓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頁39。

[16] 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施忠賢計畫主持,《「高雄市歷史建築茄萣竹滬鹽灘鹽警槍樓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頁44、70。

 

本文作者:王御風、黃于津
本文刊登於《海洋高雄》57,2023年12月,頁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