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大聯盟:台灣球員的旅外風潮(1999-)

現在提起美國職棒大聯盟,台灣棒球迷都不陌生,尤其是台灣球員曾經待過的球隊,如王建民的紐約洋基隊,或是陳偉殷的巴爾的摩金鶯隊,球迷們更是如數家珍,每逢這些台灣球員出賽時,收視率往往都高過同一天的中職賽事,而遠赴美國職棒的台灣球員,已超過60人,對臺灣棒球實力的提升有一定幫助。但實際上,台灣球員大批前往美國,卻是在1999年之後。

在1990年中華職棒成立前,台灣也有一批旅外潮,但目標是日本。前面曾提及,在1980年代,台灣在業餘棒壇揚名立萬時,棒球員待遇並不理想,遠走他鄉是改善生活的最佳途徑。而從日治時期開始,台灣就有球員加入日本職棒,因此台灣對日本棒壇並不陌生,除了二郭一莊(郭源治、郭泰源、莊勝雄)、呂明賜外,更有大批好手加入業餘球隊,這些球員,多半到了中華職棒成立後才陸續回國,也是中華職棒初期能掀起風潮的最大功臣。

中華職棒成立後,除了招喚這些在異鄉打拼的遊子回台外,更希望好手不要外流,因此與日本職棒有「互不挖角」默契,這使得日本球隊在1990年代罕見台灣新生軍加入,這雖然為台灣留住人才,但也使得球員喪失到日本磨練的機會。

1997年的兩聯盟惡鬥,讓這項協議有了被突破的可能,中華職棒的協議,台灣大聯盟並不想遵守。而且在洋將登台後,大家對於不熟悉的美國職棒有了認識,以往不願意從小聯盟挑戰起的台灣球員,想法有了改變,尤其是年輕小將更希望到棒球最高殿堂闖一闖。於是在1999年,業餘時領了台灣大聯盟營養金的陳金鋒,在中華職棒興農牛的介紹下,加入洛杉磯道奇隊,成為繼1974年譚信民之後,第二位加入美國職棒的台灣球員。

20170127140111 73

陳金鋒衝破默契大門後,日本職棒也不願遵守協議,於同(1999)年挖角台灣大聯盟投手許銘傑至日本職棒西武隊,開啟了新一波的旅外風潮。這一次旅外風潮與1980年代截然不同,進入21世紀後,隨著衛星電視的普及,美國職棒大聯盟廣為全世界球迷熟知,也成為棒球員想要挑戰的首要目標,而美國職棒的養成體系,又有大聯盟及3A、2A、1A等小聯盟層層關卡,因此傾向於挖掘高中剛畢業的新秀,不像當年赴日球員,都是在國際賽上身經百鍊的名將,於是繼陳金鋒之後,郭泓志、羅錦龍、曹錦輝、王建民等年輕選手紛紛加入美國職棒。

2002年9月14日,陳金鋒終於如願成為台灣第一位登上大聯盟的球員,生涯首打席就靠保送上壘,還跑回台灣的第一分。緊接陳金鋒之後,曹錦輝在2003年成為第一位登上大聯盟的台灣投手,也投出了台灣在大聯盟的首勝,但真正在大聯盟打響台灣名號,則是紐約洋基隊的王建民。

王建民在2005年登上紐約洋基隊,從第一場就投出好成績(詳見關鍵戰役),成為洋基隊的先發,在2006、2007兩年均以19勝成為當年度的勝投王。而他一場又一場的勝投,不僅獲得「台灣之光」的封號,更為當時因職棒假球案低迷的台灣棒球注入活水,王建民的每場比賽,宛如當年三級棒球時代,不但全台人人盯著電視,獲勝隔天更會有報紙加印的「專刊」慶賀。

20170127140144 86

王建民是台灣站上大聯盟後成績最好的球員,曾經連續兩年拿下年度最多勝投,也掀起台灣的「王建民熱潮」。只可惜王建民在2008年因跑壘受傷,隨後就與傷痛搏鬥至今,未能再回到巔峰,但在王建民之後,郭泓志在2010年打破道奇隊史上防禦率最低紀錄的神奇表現,以及2012年,由日本職棒轉戰美國職棒,馬上就帶領巴爾的摩金鶯隊打入季後賽的陳偉殷,同樣都讓全台球迷振奮,至今登上大聯盟的台灣球員已經多達10人。原本就是旅外大本營的日本,同樣也有台灣球員加入,但與旅美不同,許多是在兩職棒聯盟已有顯赫戰績者,如許銘傑、張誌家、吳偲佑、林英傑、林恩宇、陳文賓等人,也有從高中時期就前往日本就讀,如林威助、陽岱鋼等人,其中以許銘傑、張誌家、陳偉殷、陽岱鋼的成績較好,陳偉殷甚至透過日本職棒的傲人成績,直接登上大聯盟。這批旅外球員,不僅用國外的好成績慰藉當時被假球案壟罩的台灣球迷,後來更成為國際賽的主力球員,與中華職棒的選手聯手,在2001世界盃、2013經典賽打出好成績,重新喚醒球迷回到球場。而在中華職棒因假球案流失許多優秀球員時,這些旅外球員也適時回國填補,成為隊中主力,例如在2006年返台的陳金鋒。但也有許多球員返台後涉入假球案,黯然退出球場,例如2009年「黑象事件」中的曹錦輝與張誌家。

20170127140204 35

隨著台灣許多好手前進大聯盟,台灣球迷也對大聯盟越來越熟悉,大聯盟球隊也多次來到台灣進行表演賽。

從1999年開始,旅外球員就成為台灣棒球員另一條途徑,不論是在日本或美國職棒打拼,他們離鄉背井,勇於追尋棒球夢的勇氣令人敬佩,而大批旅外球員從日本、美國帶回來的經驗,相信也會逐步改變台灣的棒球文化。

圖片來源:劉才煒提供

本文摘自王御風、蔡博任著,《圖解臺灣棒球史》,頁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