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建立

壹、前言

民國103年(2014)11月3日,位於新光路的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開幕,嶄新的造型,立即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遊客絡繹不絕。附近的高雄展覽館,則在同年4月14日啟用,5月的遊艇展更是吸引大批民眾湧入觀賞,加上鄰近的八五大樓、高雄軟體園區、中鋼大樓,以及夢時代、宜家家居(IKEA)、好市多(COSTCO),這個沿著高雄港灣的區域,高雄市政府定名為「亞洲新灣區」,幾年內更會有輕軌捷運、旅運大樓、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以及民間投資的旅館、飯店等陸續落成,在可預期的未來,此區域將是高雄市的重點發展地區。

但這個區域以往究竟為何?在寸土寸金的市區中,怎麼有這麼大規模的土地可供開發?這必需追尋該地區的發展歷史,此區域主要是高雄港築港第三期工程中,配合整體軍需工業,所開發填築的工業區,因其位於戲獅甲,故稱為「戲獅甲工業區」,這些工廠在戰後多由政府接收,成為國營事業,在許多公司因時代關係,逐步退場後,這些工廠遺留的土地才能夠造就「亞洲新灣區」許多大型建設,也因此,今日走到該區域,在許多賣場中,夾雜著發電廠、未遷移的工廠,也有許多開發案,是保留以往的工廠樣貌而打造。也因此,要理解今日的「亞洲新灣區」,需要先瞭解以往的「戲獅甲工業區」,本文將回顧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形成,以及工業區內的工廠,還有這些工廠對於高雄市發展的重要性,期能對於了解這個新興地區的來龍去脈,踏出關鍵的第一步。

與戲獅甲工業區有關研究可分為三部分:一是戲獅甲當地的區域歷史、二是高雄港相關討論、三是相關工業之探討,以下分而述之:

戲獅甲地區歷史研究並不多,專書部分以楊玉姿的《前鎮開發史》[1]及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2]一書中討論前鎮區之章節最著名,但兩者均以大前鎮地區(舊前鎮聚落、戲獅甲聚落、草衙聚落、岡山仔聚落、籬仔內聚落)為核心進行研究,戲獅甲僅是其探討的一小範疇,兩書可說是認識戲獅甲的入門書籍,仍有許多待探索的議題。論文部分則以碩士論文為主,如劉安邦的〈高雄市前鎮聚落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3]、吳佳紋的〈夢時代購物中心零售地景之形塑〉[4],但其主要討論時間在戰後,與本文較無關聯。

高雄港的相關研究雖多,但對於戲獅甲地區討論篇幅均不多,如張守真、許一男合著《高雄港紀事》[5]、楊玉姿、張守真合著《高雄港開發史》[6]、吳連賞《高雄市港埠發展史》,著墨較多者為蕭采芳的碩士論文:〈1930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7],該文討論1930後期高雄港逐步發展軍需工業的過程,將大正年間到昭和年間的高雄築港到啟用為貿易商港,最後因應國家政策加入軍事用途,做了一詳細研究分析。作者認為高雄工業早已有工業基礎,故能發展軍需工業,針對化工、鋁業、鋼鐵業來進行發展,而戲獅甲更是此時期之重點,對本文具有許多啟發作用。

相較而言,戲獅甲工業區所涉及之產業,重點的化學工業、鋁業研究均有較深入之研究。陳慈玉的《連續與斷裂─近代臺灣產業與貿易研究》,[8]收錄作者近幾年發表之論文,尤其是戰時軍需產業,以及碱氯工業及鋁業的發展,對於本文深具啟發性。高淑媛的《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0):技術與經驗的社會累積》[9]則對於臺灣近代化學工業的發展脈絡,有極具深入且清晰之分析,也讓本文對於戲獅甲化學工業之理解,有莫大助益。

整體來說,從區域歷史、高雄港發展與相關產業來回顧歷來之研究,可發現在產業部分的研究最深入,區域歷史與高雄港發展的研究中對於戲獅甲工業區均著墨不多,這也可說明戲獅甲工業區內的產業對臺灣極具重要性,但缺乏從戲獅甲工業區的發展討論,本文試圖從此出發,填補此一缺漏。

本文撰寫,以歷史分析法為主,上述專書及論文為基礎,並比對日治時期檔案,出版之書籍、報章雜誌報導及地圖,加以分析整理。因資料並不充分,需藉助當時新聞報導建構其發展歷史,但新聞報導常不夠精確,如有時過於樂觀表示即將完工,卻因資金或技術問題延期,許多細節也因缺乏資料,無法更完整論述,希望日後有更多資料出土,能對戲獅甲工業區發展歷史更加完整描述。

 

貳、高雄港築港工程及戲獅甲工業區的出現

位於臺灣南部的高雄港,是臺灣第一大港,曾經有一度,它還是世界貨櫃第三大港,高雄港與高雄的產業息息相關,從早期的糖與香蕉出口,一直到拆船、加工出口區,都提供著高雄產業源源不絕的養分。

但高雄港形成今日的面貌,也非一朝一夕。高雄港本身是個潟湖地形,如果沒有經過後天整理,其實難以使用。漢人最初來到高雄港,是為了捕烏魚,因此集中在旗津,因為高雄港內雖然廣大,但從現今一港口進入時,不僅入口狹小,且有巨石橫亙其中,一不小心,就會粉身碎骨,加上港灣內水淺,船也容易擱淺,因此主要產業反而是曬鹽,今日的鹽埕,當年就是一大片的鹽田。

但南臺灣炎熱的氣候,適合甘蔗的生長,荷蘭時代帶來的甘蔗,成為臺灣南部的主要物產。清咸豐8年(1858)天津條約,列強迫使臺灣開放通商,同治2年(1863)高雄港(當時稱為打狗港)正式開港。[10]初期高雄確實風光一時,英國領事館也設於此,但前述港灣淤塞及港內巨石阻攔等問題卻一直未獲改善,也使得外商紛紛棄高雄而轉至安平,使得高雄港又漸漸沉寂下來。[11]

明治28年(1895),日人來到臺灣,對於這塊新治理的地方,有不同思考,經過調查與討論,決定以糖業為臺灣的發展重點。明治34年(1901)在橋仔頭(今橋頭)蓋了新式糖廠,不同於以往用牛為動力的糖廍,用機器生產的糖廠效率高、品質又好,日人準備在臺灣南部建立一座又一座新糖廠。但此時碰到另一個問題,這些糖廠所生產的產品,要送回日本,該如何運輸?於是日人開始建設鐵路,利用鐵路經由港口,送回日本。但此時臺灣最好的港口是在基隆,南部的糖,要送到基隆去,未免不符效益,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在南部找到一個良港。

經過調查,高雄港成為臺灣總督府寄予厚望的新港口,明治32年(1899)開始規劃興建的縱貫鐵路,明治33年(1900)先行通車高雄到台南段,這條鐵路途中會經過正在興建的橋仔頭糖廠,終點就是高雄港,貨物可快速運回日本。但通車後發現終點的高雄火車站(當時稱為打狗停車場,位於今日鼓山一路87巷口),卻離港口有一段距離,貨物裝卸非常不方便,於是臺灣總督府開始嘗試填海造陸,希望將鐵路直接拉到港口。

明治37年(1904)開始的填海造陸工程,於明治40年(1907)完工,總共填築了13萬2000平方公尺,這些新築土地後來成為新濱町與新濱碼頭的主體,鐵路也就一直延伸到高雄港,所有的貨物,都經由鐵路,集中到高雄港出口,也開啟了高雄港的黃金時代。明治41年(1908),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從基隆到打狗,臺灣西部首次能夠如此暢通無阻,而這條鐵路終點設在打狗港,更讓臺灣南部物產源源不絕從打狗港出口,打狗港更形重要,以往打狗港內不利於航行的巨石、淤塞等缺點也亟需改進,因此在同年(1908),臺灣總督府啟動了打狗港的「築港計畫」,要將打狗港建設成現代化的良港。

這個築港計畫共分三期,從今日看來,對日後影響最深的是第一期,雖然只有短短四年(1908-1912),卻奠立了今日高雄港的基礎及規模。因為除了港灣建設外,總督府更巧妙利用疏濬高雄港時所得的土,在高雄港旁填築一個新的市區,這個被叫做「哈瑪星」的區域,因為從無到有,所以總督府可以按照他們的想法,打造臺灣第一個填海造陸的大規模市區,在這裡有棋盤式的街道、公園、自來水、電力、街燈、下水道,以及高雄市第一個現代化公有市場、公立小學、幼稚園、郵政電信總局地區,[12]成為百年前臺灣最先進的都市,吸引許多日本來此居住,也展現與對岸,漢人為主的旗津完全不同風貌。隨著高雄港業績蒸蒸日上,此地也逐漸成為高雄地區的首府,超越舊有的鳳山。

由於1908年至1912年的第一期擴港工程奠定了今日高雄港的基礎,也獲得不少肯定,總督府於大正元年(1912)立即啟動第二期築港工程,將高雄港範圍向苓雅寮一帶延伸,配合第二期高雄港築港工程,「打狗整地株式會社」收購打狗港灣內東北側,也就是鹽埕庄附近及打狗川(愛河)以西之鹽田、魚塭、海埔地繼續填築新市區,規劃出後來的鹽埕町、北野町、堀江町、入船町、榮町。這個被統稱為「鹽埕」的新市區,成了高雄下一波發展的基地,並促使市街不斷地往東北、東南腹地推展,三塊厝、大港埔、苓雅寮南側及戲獅甲相繼獲得開發。[13]

193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戰爭的逼近,臺灣發展進入另一個階段,高雄港也為之改變。昭和11年(1936)日本廢除華盛頓條約,並退出倫敦裁軍會議,及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的爆發,日本逐漸感到南方物資的重要性,決定進軍南方,執行南進政策,與原來的北進政策並進,採取兩面擴充政策,希望能以臺灣為中繼點,將以往的「農業臺灣,工業日本」轉型為「工業臺灣,農業南洋」,於是在臺灣積極推動工業發展。配合1930年代以後,許多電廠的陸續完成,尤其是昭和9年(1934)臺灣電力公司的日月潭第一水力發電廠的完成,讓許多需要大量電力的工業,如鋁業、化學工業能夠進入臺灣,也使得工業生產額,在昭和14年(1939)首度超越農業生產額。[14]

這在當中,以高雄地位最為重要,因為高雄港的地理條件,來自東南亞的原料,可快速運至高雄,再藉由港邊的工業區,加工成為半成品,運往日本做為最後成品。[15]因此高雄成為本期中工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地方,因此於1937年啟動高雄港第三期的築港工程。

第三期築港工程,以配合上述的軍事發展為主,如戲獅甲工業區的發展以軍需為主,處處可見重化工廠,在國家指引下,許多財閥進入投資建設大型工廠,並在戲獅甲重工業地帶挖掘十字形運河,直通桃子園軍港,達到戰時軍事補給效果。[16]

除了築港工程外,都市計畫也讓戲獅甲工業區逐漸成形。為因應都市人口的不斷增加、產業發展的腹地需求、南進政策的貫徹,[17]1936年高雄州告示114號公布「高雄都市計畫一部變更計畫」及1938年府告示408號公布「地域決定標準制定一件」提到預計在高雄規畫工業地區,戲獅甲也納入規畫之列,顯示已有土地利用分化設計的概念。[18]甚至1944年府告示770號公布「地域變更及特別地區計畫」中,將屬於工業地區的戲獅甲規畫為工業專用地區。[19]

城市佈局分三層,最內層以高雄驛建昭和通兩側為商業區。中間層為住宅區,主要在前金一帶。最外層為在市區外緣西側為神社與遊憩區(海水浴場、壽山公園);北(萬壽山南麓、半屏山北側)側及南(戲獅甲)設工業區,架設臨港線鐵路把外圍工廠串連,生產的軍需物資透過鐵路轉運至高雄港輸送到南洋戰場。軍需補給以南方戲獅甲為重鎮。航運部分以高雄港為主、桃子園軍港為輔;陸運部分以高雄驛為主(運客)、高雄港驛為輔(運貨)。陸續增設鳳山通信隊、鳳山陸軍高射砲部隊、戲獅甲設陸軍官舍及軍方倉庫、陸軍醫院、苓雅寮沿岸強化軍事設施,爾後這些規劃藍圖一一落實。

此為日治後期整個高雄的市區全型,明顯以高雄港為樞紐節點,進行放射狀擴散,格子道路的交會處設圓環又往外圍郊區進行放射狀擴散,逐漸讓版圖往外延伸。戲獅甲地區則以原三多圓環(今三多路、中山路、一心路交叉口)為節點,往南方出現大規模放射狀街路系統,臨港邊則規劃出大方正格局預計安置工廠,將住宅、工廠區隔,把都市居住品質都考量進去(見圖2)。戲獅甲工業區的輪廓大致形成。

大高雄都市計畫著手將戲獅甲、半屏山北側、萬壽山南麓劃為第一期工業區;草衙、小港、中洲、紅毛港為第二期工業區。[20]因此,政府投下200萬日圓資金,計畫在戲獅甲填築百萬坪區域,大部分土地規畫為工廠用地,進行沿岸填築與戲獅甲運河開鑿,大大增加此地區的擴張餘地,看出日本企圖希望戲獅甲能達成高雄工業化之重要使命。[21]

 

20170218231037 18

圖1:1936年高雄都市計畫圖。
資料來源:黃武達,《日治時代臺灣近代都市計畫之研究論文集(3)》(台北:南天出版社,2003年),頁37。

 

參、戲獅甲工業區的成形

戲獅甲工業區是日治後期,對高雄的軍事規劃下產物,肩負原料生產、運輸等功能,故其除了工廠的建設外,聯外系統、工業供水相對重要,政府也進行全盤性規劃,打造全新的工業區,以下就其交通聯外系統、用水、用電等建設細節,說明戲獅甲工業區如何一步步形成。

交通聯外系統可分為航運、鐵路及公路。在航運部分,為增加戲獅甲利用價值,投資約60萬圓進行運河開鑿,1939年5月竣工的十字形(戲獅甲)運河,可供汽船出入,以利駁船輸運作業,運河兩岸有荷置場、物揚場設施有助原料搬入及製品的裝載。戲獅甲運河預計經高雄川直抵桃子園軍港,但終未完成。[22]

鐵路部分,當初為提升貨物裝卸運送速度,結合高雄港各碼頭倉庫設貨物裝卸車鐵路岔道,各岔道與臨港線結合,再連結到高雄港站,高雄港站又是縱貫鐵路終點也是屏東線起點,串聯起北至基隆、南至屏東網絡。

臨港線鐵路,又被命名為「山手線」,原已有三路線:1.高港線:自高雄港站直通一號、二號碼頭,專為運輸進出口貨物興建。2.濱線:沿著新濱町港辦,通往渡船頭轉運漁港海產專用鐵路。3.淺野線:通往淺野水泥株式會社,運輸水泥專用鐵路。[23]並預計將臨港線圍繞市區外圍,透過昭和19年(1944)美軍空照圖(見圖2)可確認它在日治後期已付諸實踐。臨港線後來為因應重工業運送需求,在戲獅甲增設港廠線,將鐵道路線引進戲獅甲各個工廠直接裝卸貨物,可惜直到日治結束仍未被興築完成。

 

20170218231357 87

圖2:1944年高雄舊航照圖。
資料來源:中研院高雄市百年地圖。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月11日。
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

 

公路部分:與戲獅甲有關連之道路,有1940年闢建的昭和通(今中山一路)、[24]1940年施工的過田子至戲獅甲道路(今成功路)等,[25]以過田子至戲獅甲路段(今成功路)為當時戲獅甲的主要聯外公路,其餘多仰賴十字狀運河對外運輸,運河兩岸架設運河橋,[26]方便透過陸路越過運河運輸。

工業用水部分:工廠用水主要來自水道水作為機器冷卻之用,其他雜用水則鑿井取水,有鑑於此,進行高雄水道擴張計畫,讓工業用水供給充足。昭和5年(1930),在大埤湖(今澄清湖)利用曹公圳將原水引儲湖內,並增建供水設備,因應軍需工業所需用水。昭和13年(1938)3月在高雄州10公里外(今高雄大寮區翁公園)開闢第二水源地,取地下水在考潭建築可容2800立方公尺之配水池,昭和17年(1942)完工啟用。昭和15年(1940)建造高雄工業給水廠,以下淡水溪(高屏溪)為水源地,昭和18年(1943)完工啟用。[27]然而,當全面可供應完備用水時,戰情陷入白熱化,昭和19年(1944)後許多工廠及高雄港區遭美軍轟炸損毀,未讓已完備的供水系統發揮功用。

工業用電部分:工廠運轉時,電力系統穩定相當重要。日治時期供電有水力、火力發電兩類型。臺灣電力事業於明治38年(1905)龜山發電所完工,發電量600千瓦,為臺灣水力發電的開始,其後各小型發電廠在各地紛紛成立。1907年因縱貫鐵路工程用電甚殷,在高雄設電廠,1908年高雄竹子門發電廠完工,發電量1,600千瓦,大正8年(1919)向高雄供電。後來在多次不敷使用下,大正2年(1913)高雄第一火力發電所完工,發電量500千瓦;大正12年(1923)高雄第二火力發電所,發電量1000千瓦,陸續昭和2年(1927)又增設發電量2000瓩,昭和6年(1931)發電量已達10,000瓩。[28]1934年全台最大型水力發電的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終於完工,發電量15萬4千瓦,南部線輸送至高雄變電所,發電量6萬3千瓦,二次送電線配送到戲獅甲有1萬1千瓦。[29]

總而言之,昭和10年(1935)後,高雄因各發電均建設完成,供電量相當穩定,戲獅甲重工業工廠也才有興建並運轉。電力與工業可說是共生,電力建設促進新工業發展,新工業發展也促進電力建設精進。

戲獅甲工業區是一個以軍需為主的工業區,因此在規劃時,與整體軍事規劃有密切關係。港區沿岸設有陸軍倉庫,成立高射砲隊,並設置陸軍官舍,運河岸邊也設有碉堡。

在萬事具備下,戲獅甲正式確立為重工業、軍用工業據點,在1935年以後工廠設置達顛峰。日本新興財閥為1940年代之後軍事擴張政策的經濟後盾。[30]工廠多為日本財閥前來投資,日本人也跟著大量湧入戲獅甲,從下表1可看到1939年湧入大量日本人,戲獅甲人口甚至破兩千人,相較於以往人口數不超過千人的聚落,拜政府政策與高雄港口之賜,戲獅甲正在蛻變,不可同日而語。

 

表1:大正十四年、昭和八年、昭和十四年戲獅甲地區人口數統計表

大正14年(1909)昭和8年(1933)昭和14年(1939)

 

 

 

184284329749761316162462946

資料來源:引自葉蓓芳,〈今高雄市歷史變遷中人群遷移的空間對應(1624-2004)〉(台南: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論,2005年),頁80。

 

肆、戲獅甲工業區內的工廠

戲獅甲工業區的設立是為了軍事所需,因此工業區內工廠與以往高雄市工廠有顯著不同,雖然在日治時期僅有七座工廠設立(見表2),但不僅開啟了高雄鋁業的生產,對於高雄化學工業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日後高雄市能成為臺灣工業首都,與此有密切關係。實際上,除了這七座工廠外,尚有附近(前鎮草衙)的南日本化學株式會社高雄工廠,也與戲獅甲工業區的興建時間、理念頗為一致,故合併討論。[31]以下就八座工廠分別介紹,但為敘述方便,將不按照設立時間順序,而以工業性質,依序敘述化學工業(南日本化學、旭電化、臺灣肥料)、金屬機械工業(日本鋁業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臺灣製鐵株式會社)及其他(臺灣畜產興業高雄工場、臺灣特殊窯場株式會社)。

表2: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設立之工廠

工廠名稱設置時間地點資本額

(日圓)

經營項目資本系統
旭電化工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簡稱旭電化)

1.1917年創立

2.1939年12月戲獅甲設工場

東京、戲獅甲10,000,000金屬鎂古河
臺灣肥料株式會社

(簡稱臺灣肥料)

1.1910年創立打狗工場

2.1918年設立亞爾里加工場

2.1940年戲獅甲設工場

榮町3-11、鹽埕町、戲獅甲300,000化學肥料前期荒井泰治等人、後期三菱投資
日本アルミニウム(鋁)株式會社

(簡稱日本鋁)

1935年6月戲獅甲

430-2

10,000,000生產鋁錠三菱、三井、住友、古河、台電
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

(簡稱鐵工所)

1.1919年11月

2.1938年戲獅甲設東工場

入船町5-14、戲獅甲2,000,000鐵工業田中岩吉、古賀三千人等人
高雄製鐵株式會社

(簡稱高雄製鐵)

1943年3月戲獅甲5000,000製造銑鐵安田財閥
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高雄加工工場

(簡稱臺灣畜產)

1.1938年3月成立

2.1939年3月戲獅甲設立高雄加工工場

戲獅甲599350,000畜牧業、肉罐頭臺灣拓殖株式會社
臺灣特殊窯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簡稱臺灣窯業)

1.1939年4月成立

2.1939年10月戲獅甲設立高雄工場

戲獅甲508-5450,000耐火磚前川

資料來源:
1.高雄市役所,《高雄市制十周年略誌》(高雄:高雄市役所,1934年),頁99-102。
2.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論,1988年),頁46。
3.趙祐志,〈日據時期高雄地區企業的發展〉《高雄歷史與文化》3(高雄市: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6年),附錄。
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經濟史四集》(台北巿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年),附錄。
5.《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高雄:ニイタカ,1940年)。
說明:因南日本化學位於前鎮,而非位於戲獅甲,故不列於本表中

 

20170218231854 16

圖3:1943年戲獅甲工業區工廠及相關機構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9月28日。
網頁: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
說明:高雄製鐵株式會社工場於1943年後才設立,故不復見於地圖上。

 

20170218232001 48

圖4:1943年南日本化學工廠位置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9月28日。
網頁: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

 

、化學工業:南日本化學、旭電化工業、臺灣肥料

(一)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在這三間化學工業中,旭電化工業高雄工廠及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都是利用工業鹽所發展的鹼氯工業。臺灣原本就是產鹽區,尤其在西部海岸區,如高雄鹽埕就是因產鹽而得名,但在清代及日治前期均是以食用鹽為主,直到1935年以後,因為化學工業的需要,轉而開始發展工業鹽。

工業鹽是重要的化學工業原料,鹽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透過電解大量飽和食鹽水可量產氯氣,後可透過電解方式取得燒鹼(氫氧化納),其為重要化學原料,在造紙、煉鋁、煉鎢、人造絲、人造棉及化學藥品製造上相當重要。另鹽也可透過方式取得純鹼(碳酸鈉),其也為玻璃工業的重要原料。

早期日本所用燒鹼多半來自進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德國製造的燒鹼無法進口,讓日本國內原料短缺,這使得臺灣總督府有意利用臺灣鹽製作,在大正6年(1917)由大日本人造肥料的子公司臺灣肥料高雄工場利用硫安法製造,但因技術上無法克服,加上戰後國外進口已舒緩,遂於1923年停止生產。[32]

隨著日本工業的發展,對於工業鹽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從昭和元年(1926)僅需10萬噸,到1938年已達118萬噸。其原料以往多由英國進口,因為其價格較為便宜,但隨著國際局勢的緊張,日本將主要工業鹽的進口逐步轉移至其所能掌握的臺灣、關東、中國東北及華北。[33]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大藏省於同年12月主持「內外地鹽務緊急協議會」,擬定化學工業用原料鹽的增產計畫,規定臺灣必需要在昭和16年(1941)負擔25萬噸,因1937年臺灣產量僅5萬噸,為了達成此目標,在臺灣總督府主導下,由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臺灣拓植株式會社、日本曹達株式會社於1938年創立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以製鹽、利用苦磠副產品及發展鹼業為目的。[34]

1939年10月21日,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臺灣拓植株式會社、日本曹達株式會社成立南日本化學工業,其首任會長一宮銀生來自大日本鹽業、社長中野友禮及專務取締役倉石忠雄均來自日本曹達。[35]其為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的下游,運用南日本鹽業株式會社所生產的工業鹽,以中野式電解槽製造燒鹼、鹽酸及漂粉。本社先設於崛江町,並於前鎮草衙設立工廠,在1940年1月22日舉行開工典禮(地鎮祭),[36]原本預定於同年年底竣工,[37]但南日本化學主要投資者之一日本曹達株式會社,因擴展過速,發生資金問題,社長中野友禮下台,[38]而中野友禮也身兼南日本化學之社長,這也使得南日本化學發生危機,無法完工。後來經過融資,重新復工,於1943年完工。[39]

(二)旭電化工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燒鹼製法有硫安法與電解法,此波的生產是以電解法為主,這也是因為前述日月潭水力發電的完成,能夠有充足電力使用。所以除了南日本化學工業外,同年(1939年)更早有旭電化工業高雄工場的成立,該廠是由古河財閥投資,屬其化學部門,其設立則與同在戲獅甲地區,1935年成立的日本鋁業株式會社有關,由於煉鋁需要金屬鎂,因此日本陸軍看上具有煉製金屬鎂能力的旭電化,希望他們來到高雄設廠,供日本鋁業使用。

旭電化主要投資者為古河財閥,於1917年成立,其動機與臺灣肥料高雄工場相同,因一戰時燒鹼價格大漲而設立,以電解法製造燒鹼。在一戰結束後,雖然同樣面臨德國重新進口的競爭,但其不僅沒有被打倒,且不停精進,發展出提煉金屬鎂的技術,這也讓日本陸軍力邀其來高雄,生產為金屬鎂供給日本鋁業使用。[40]

1939年3月,旭電化高層親自來高雄勘查,[41]並確立將工廠設於日本鋁業附近的戲獅甲,[42]在總督府通過此申請案後,[43]由大林組負責工廠興建,[44]1940年2月18日舉行開工典禮,[45]1941年4月竣工,[46]8月1日正式試運轉、8月21日開始正式運轉,[47]後於1942年更開始製造鹽酸。[48]

(三)臺灣肥料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上述南日本化學與旭電化高雄工場是屬於化學工業中的鹼氯工業,也是日治後期才開始冒出頭的新興產業,除此之外,化學肥料是臺灣早有發展的化學工業,尤其是日治前期「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政策下,農業所需的肥料如何精進,是當時臺灣總督府關切的議題,在政府的推廣下,臺灣農民漸漸由以往堆肥,轉採大豆粕及化學肥料,而也帶動日籍商人希望在此設廠生產化學肥料。

臺灣肥料株式會社就是在此背景下誕生,其早在明治43年(1910),由荒井泰治、藤崎三郎、古賀三千人等臺灣商界名人共同成立,專營化學肥料,而當時農民並不習慣使用化學肥料,使得公司經營一度陷入困境,後靠著總督府支援,以及製糖業興起後,肥料需求大增勉強度過難關。[49]但在1912年8月大日本人造肥料株式會社取得半數股票,臺灣肥料遂成為大日本人造肥料的旁系會社,前述也提過,1917年時臺灣肥料高雄工場更一度生產燒鹼,但業績仍未有太大起色, 1923年12月與位於基隆的東亞肥料合併,名稱仍為臺灣肥料,也同樣是大日本人造肥料的旁系,但總社則遷至基隆,昭和6年(1931)甚至關閉高雄工廠。

臺灣肥料之所以一直虧損,是無法與進口品抗衡,但進入戰爭時期,不管自日本或外國輸入均更加困難,於是臺灣肥料原於1938年有意重新在高雄設立規模更大的硫酸及過燐酸鈣製造工廠,但因燐礦石配給不如預期等因素而延期,[50]並決定將原來在榮町的工廠(今仁愛公園,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對面),配合戲獅甲工業區的開發,至戲獅甲設廠,[51]並於1940年8月14日舉行開工典禮,由大林組進行施工,[52]但因戰爭期間的材料取得不易,原本預定於1941年完成的工程,[53]一再延期,直到1942年10月才開始生產過磷酸鈣,[54]1943年5月左右生產硫酸。[55]在原料不足情況下,營業未產生預期效應。[56]

這三間化學工廠是戲獅甲工業區的重點,也幾乎都是軍需工業下的產物,尤其是南日本化學及旭電化,更與日本鋁業是此波總督府建設的重點,雖然因為原料的關係,營業結果都不如預期,但開啟了戲獅甲地區成為高雄化學產業的產業聚落,戰後的高雄硫酸錏公司、臺灣塑膠公司都在此設廠,讓高雄成為日後的塑膠及石化重鎮,影響深遠。

 

二、金屬機械工業:日本鋁業、臺灣鐵工所、高雄製鐵

(一)日本アルミニウム(鋁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前述提及,戲獅甲工業區中,最重要的新設工廠有三,除了化學相關的南日本化學及旭電化外,就是日本鋁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配合臺灣鐵工所的新工廠及臺灣製鐵株式會社,使得戲獅甲工業區,除了化學工業外,也是金屬重工業的產業聚落。

1935年成立的日本鋁株式會社,也是軍需下的產物,由於鋁可用於飛機的機體,是重要的軍需工業,對步入戰爭時期的日本而言,如何不仰賴進口相當重要。而煉鋁需要大量電力,因此剛擁有充沛電力的臺灣,被認為是發展煉鋁工業的適當場所。

煉鋁原料來自於荷屬印度尼西亞(今印尼)賓丹島及中國華北,古河財閥在確立原料來源後,開始籌劃設製煉鋁工廠。但其需大量電力來源,台電在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完工後,主動和計畫設煉鋁業的古河財閥接洽,提議由台電供半價電力,而海軍則以可使用工場鋁塊為條件提供部分土地,多方達成建廠共識。但古河財閥對獨資遲疑,邀住友、三菱、三井參與。[57]加上為節省鋁土運輸成本,決定於高雄戲獅甲為設廠起點,隨著三井設立東洋鋁業(後為東洋輕金屬),以及住友設立住友鋁業(後為住友輕金屬),逐步放手,最後成了三菱、古河兩家經營,三菱為最大股東,[58]不難想像財閥間的對立與競爭。[59]

最後由三菱財閥的三菱礦業及三菱商事公司為主,加上古河電氣工業、臺灣電力、三井、東京海上火災保險、東海電極等公司共同組成日本鋁業株式會社,總公司設於東京,主要工廠設於高雄戲獅甲,在九州黑崎雖也有工廠,但僅生產鋁氧,不若高雄重要,1939年在花蓮設立臺灣第二座工廠。[60]

日本鋁株式會社高雄工場順利於1937年5月生產,也成為高雄市最重要的新興工業之一。[61]而所生產者為鋁錠,製成後送回日本加工製成成品。[62]高雄工場由德籍工程師設計,初期機械設備有原礦乾燥機、原礦粉碎機、鋁氧鍛燒爐、鋁氧空氣輸送裝置、電解爐、冰晶石回收裝置、水銀整流器、800K.W.H.發電機等,[63]為當時日本擁有鋁氧、電解鋁完整設備的工場。以拜爾標準法(Bayer Process)用燒碱(氫氧化鈉)蒸煮鋁礬土製成鋁氧、[64]再以連續自焙電極式赫爾(Hall)電解爐煉純鋁,[65]再從純鋁生產出鋁錠。(見圖5)隨著鋁錠產量穩定及逐日提升,幾乎為日本全國需求量之半(見表3)。[66]燒碱的來源由鄰近的旭電化提供。

 

20170218232522 95

圖5:鋁製造工程
資料來源:高雄州產業調查會,《高雄州產業調查會資料工業部》(1936年),頁25。

 

表3:1936-1945年日本鋁─高雄工場鋁錠產量表

日本鋁─高雄工場
年別1936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
產量2102,7184,6197,6698,78112,20412,07910,6847,990592

單位:公噸
資料來源:臺灣省工業研究所編,《臺灣省經濟調查初稿》(臺灣:臺灣省工業研究所,1946年),頁356-357。

 

後又發現金屬鎂與金屬鋁結合可產出鋁合金,因金屬鎂比金屬輕,含5%-30%鎂的鋁鎂合金質輕,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廣泛在航空、太空上使用,開始研發生產金屬鎂,卻只生產出試驗性質的成品,距離生產仍有一段距離。[67]

高雄工場金屬鋁的生產直到1944年遭美軍轟炸被迫停工。嚴格說來,當時的鋁業僅處於提供鋁錠的附屬狀態。[68]值得一提的是鋁土電鍍後會產生許多紅廢土,這些紅土含高鹼性不適於耕作,供將低漥地填平之用,後來前鎮、苓雅、草衙、籬子內地區有許多陂池,欲整地另做他用,都是使用這些紅土將這些陂地隙地填平,許多地段都意外成了今日精華區。[69]

(二)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東工場

戲獅甲工業區內另一個與金屬工業有關的是臺灣鐵工所,其與日本鋁業不同,早就是高雄最重要的工廠之一。臺灣鐵工所的設立與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有關,臺灣最早的新式工廠,位於橋仔頭的臺灣製糖開工後,工廠內的新式機械需要維修,於是在1917年設立「臺灣製糖會社鑄物工場」,當時佔地3000坪、內有五棟五百坪廠房,被譽為「臺灣唯一的鐵工業」。

後因各地糖廠紛紛成立,機械工業廣受看好,在「臺灣製糖會社鑄物工場」設立後,已在台北設立「台北鐵工所」的鈴木商店原有意借用陳中和的一萬坪土地興建「鈴木製鋼所」,[70]後來則在「臺灣製糖會社鑄物工場」及「台北鐵工所」的基礎上,1919年於高雄入船町設立「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機械工業工廠。

但在臺灣鐵工所設立後,並未如預期般大發利市,由於景氣不佳、社內幹部引退等等因素,甚至使得臺灣鐵工所虧損連連,甚至一度陷入經營困難的窘境,於是在1926年重新將經營團隊改組,在兩任專務取締役泉量一、飯田耕一努力下,業績才蒸蒸日上。[71]在1930年代,隨著高雄市成為「南進化、工業化」中心指標下,臺灣鐵工所更進一步擴張,1938年由三菱重工業會社增資300萬日圓,在戲獅甲一帶擴建25,000坪的東工廠,包括鑄鋼、精密機械、製罐、倉庫、事務所等廠房。[72]從原先製造一般機械器具,後來改生產小型機關車、大型耕耘機。[73]爾後,其他化學工業、農用、鐵道用各種機械及修護無所不做。

整體言之,從臺灣製糖鑄物工場發展為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全臺灣製糖業者所共有的機械修理工廠蛻化為軍需機械器具工業的時局產業。在量的方面必須供應、修理多數倍的機械,[74]可看出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的成長與蛻變,在戰時發揮軍需階段性作用,協助軍事機械製作,完成任務。

(三)高雄製鐵株式會社

配合戰爭需要,日本人於1943年3月在高雄創設高雄製鐵株式會社(位於今前鎮區寶成大樓),11月開始操業。具有五座20噸煉鐵爐、一座4噸的火車銅電爐,以海南島的鐵礦砂與鶯歌產的焦炭為原料生產生鐵,[75]供應臺灣鐵工所,企圖發展為高雄鋼鐵中心,經營南洋之用。[76]因廠區有十八支大煙囪,所以本地人以「十八支煙筒管」稱之(見圖 )。[77]因煙囪高聳成為美機轟炸醒目地標,戰爭期間受創嚴重,廠區全毀。

 

20170218232842 21

圖6:高雄製鐵株式會社戰後樣貌。
資料來源:楊玉姿,《前鎮開發史》(高雄市:高雄市前鎮區公所,2007年)。

 

這三間工廠,強化了高雄原本的工業體質,尤其是日本鋁業,使得高雄除了傳統的鐵工業及造船外,又增加煉鋁業,這也成為戰後高雄的主要工業項目,對日後高雄發展同樣意義重大。

 

三、其他:臺灣畜產興業、臺灣特殊窯業

(一)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高雄加工工場

戲獅甲工業區除了化學工業及機械金屬工業,還有另外兩間工廠,分別是臺灣畜產興業高雄工場及臺灣特殊窯場株式會社。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成立於1938年3月29日,總社位於台北市北門町。其主要在於統制臺灣的畜產事業,與戰時肉品配給相關。營業項目有肉品加工、肉品冷藏冷凍處理、家畜交易、畜產養殖、飼料調製配給、乳品、皮革、骨粉製造、鯊魚皮革工廠、及海外事業。

位於戲獅甲599番地的肉品加工工廠,佔地一萬坪,工廠建坪1,640坪,總經費83萬圓。於1939年3月27日舉行開工典禮,1940年6月25日竣工,內除加工工廠外,還有飼料調製廠及屠宰場,為臺灣畜產興業的主要工廠。飼料調製廠於1941年9月30日啟用,屠宰場則於1942年2月1日竣工、5月1日開始使用。主要製品有軍用罐頭、火腿、培根、臘腸以及內臟,屠宰場則有豬與牛兩屠場。[78]而該工廠緊鄰臺灣肥料,兩公司是否有合作關係,也值得進一步討論。

實際上,高雄是臺灣畜產興業的主要根據地之一,除了戲獅甲的加工、飼料調製工廠及屠宰場外,畜產養殖主要是在1939年11月興設的鳳山飼育場;乳品的供應主要是以所收購的高雄市壽及山陽兩牧場,以及在灣子內設立廣達1萬5千坪的高雄牛乳牧場為主;骨粉的製造,高雄也有綠町的第一工廠及內惟的第二工廠;戰爭期間主要研究的鯊魚皮革也是以1940年設立的高雄鮫革工場為主,可見高雄在畜產發展的重要性。[79]

(二)臺灣特殊窯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高雄另一個重要的產業是磚窯業,因高雄為其原料產區,故臺灣煉瓦株式會社在三塊厝設有工廠,但臺灣特殊窯業株式會社卻不是使用高雄的原料,而是在七七事變後,希望利用被日軍佔領下中國大陸的原料,在高雄進行加工,此即利用金門的黏土為原料,專門生產耐火磚,供工業生產用。此為日本前川財閥所進行的投資,其於1939年4月15日在台北市大和町成立臺灣特殊窯業株式會社,而工廠則設於戲獅甲,[80]1939年10月15日完工,[81]11月1日正式開始作業。[82]1942年高雄製鐵株式會社工場建造生產銑鐵所需的20噸爐五座,急需大量耐高溫磚建材,即為臺灣特殊窯業株式會社所提供。[83]

戲獅甲工業區另外兩間工廠: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高雄加工工廠與臺灣特殊窯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廠,相較之下,重要性或許不如化學及金屬重工業,以往也少有人研究。但實際上,這兩間工廠在戰後仍以耐火磚廠及高雄食品廠繼續營業(見圖8),其對高雄產業影響性,值得再進一步深入討論。

 

20170218233046 2

圖 7  1957年間獅甲地區工廠分布示意圖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6月20日。
網頁: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aohsiung.aspx

 

伍、結論

戲獅甲工業區的設置,主要目的是為了軍需,但實際上,跟軍事最為相關的產業,不論是化學工業,或者是製造飛機的鋁金屬工業,都沒有得到預期的成果,不僅虧損連連,也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在大戰結束時,許多都無法持續營運。

但戲獅甲工業區內的工廠,戰後在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形成帶動戰後經濟發展的「國營事業」。如原「日本鋁業株式會社」成為「臺灣鋁業公司高雄廠」。「旭電化工業高雄工場」及「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成為「臺灣製碱公司高雄廠」。「臺灣肥料株式會社高雄工場」成為「臺灣肥料公司高雄廠」。「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成為「臺灣機械公司」。這些都是高雄戰後經濟快速發動的引擎,也是高雄成為全台少見的「工業都市」的主因。

雖然戰後產業的興衰,與當初設立時與軍需有極大不同,[84]但戲獅甲工業區所引進的許多新型工業,如化學與煉鋁業,都是當時高雄所缺少,也因此,日本鋁業、南日本化學與旭電化,是備受重視的三大投資案,雖然沒有在日治時期開花結果,但在戰後卻影響高雄產業深遠。

除此之外,戲獅甲工業區的工廠,與前期高雄工業的最大不同,是採用外地原料。日治高雄產業,約略可分三期。第一期隨著高雄築港以及橋頭糖廠的興建,許多財閥來到高雄興建大型工廠,如淺野水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高雄工廠、臺灣鐵工所,這些工廠的特色,多半是與高雄的原料相關,如水泥、煉瓦。第二期則是在1920年代後,因一戰而帶起的經濟繁榮不再,甚至產生許多危機,使得財閥紛紛離開高雄,這使得在地商人崛起,但產業也相對縮小,僅剩下如製冰、交通業。第三期則是在南進政策推動下,許多財閥在政府邀請下再度進入高雄,並以軍需產業為主,與高雄在地原料並無直接關係,日本鋁業原料來自南洋、臺灣特殊窯業原料來自金門、高雄製鐵原料來自海南島,這表示日本在侵略中國、南洋後,思考如何運用當地資源,運回高雄製做成品,也說明臺灣,乃至於高雄,在戰爭期間,已經與原來的地位大不相同,「工業化、南進化」一詞,可用戲獅甲工業區,做為時代縮影的證明。

從整體工業區的規劃看來,日本政府更是有心將許多產業鏈結合在一起,例如旭電化與日本鋁業、高雄製鐵與臺灣鐵工所、臺灣肥料與臺灣畜產興業,這個產業鏈也在戰後延續。如化學產業,戰後除了台碱與台肥延續了南日本化學、旭電化及臺灣肥料,更同樣在戲獅甲地區新設高雄硫酸錏及民間的台塑高雄廠,硫酸錏廠繼承了臺灣肥料的系統,台塑高雄廠則與台碱有所關連,更成為日後臺灣最重要的塑膠產業起點。

仔細追溯高雄地區為何在戰後成為「石化重鎮」,日治後期在高雄一南一北的戲獅甲工業區,以及因左營軍港而興建的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是此產業的起點,台塑高雄廠開啟了石化產業的中下游盛況,迫使政府需要解決上游原料問題,遂在日後接收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而設立的中油高雄廠中興建第一座輕油煉解廠(一輕),才使得石化中下游產業改至北高雄的仁武、大社工業區形成聚落,這也讓戲獅甲的化學工業盛況不再,加上台鋁、台機等金屬工業在政府有意以臨海工業區的中船、中鋼等帶動失敗後沈寂,才讓戲獅甲(戰後稱為獅甲)在1990年代開始沒落。後政府以「多功能經貿園區」、「亞洲新灣區」來重新規劃此區域,加上全世界因貨櫃革命後的港灣重新塑造,終始戲獅甲地區在新世紀改以另一風貌出現,又再度成為高雄產業的希望所在。

從長期來看,這個以軍需為出發點的工業區,雖然在日治時期沒有發揮預想的功效,但對戰後高雄的產業發展影響深遠,戲獅甲區所包含的化學、肥料、製鐵、鋁業、耐火磚、食品,對於戰後高雄,甚至是臺灣產業都是極重要產業,其中許多產業,與高雄原本並沒有地緣關係,如煉鋁、化學,這也帶來日後的石化、塑膠等產業。換言之,戲獅甲工業區引進的產業對於高雄在二十世紀的發展,可說是極為關鍵的轉變,讓高雄不再限於本地擁有原料的水泥、磚窯業,反而利用高雄港,發展出更多的可能。這些種種,或許是今日漫步在高雄展覽館參觀遊艇展,或是在夢時代搭乘摩天輪的年輕一代,未曾所聞之事。

 

(本文刊載於高雄文獻第5卷第2 2015.8 105-130

 

參考書目

中文

專書

杜劍鋒(2001),《高雄火車站今昔》。高雄 :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林炳炎(1997),《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台北: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資料中心出版。

林繼文(1996),《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鄉。

吳連賞(1995),《高雄都會區工業發展的時空過程與環境變遷》。高雄:復文。

高淑媛(2012),《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9):技術與經驗的社會累積》。台北:臺灣化學工程學會。

高雄市發展史編纂小組(1988),《高雄市發展史》。高雄 :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張守真、許一男(1996),《高雄港紀事》。高雄: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

陳慈玉(2014),《連續與斷裂─近代臺灣產業與貿易研究》。上海:上海人民。

黃武達(2003),《日治時代臺灣近代都市計畫之研究論文集(3)》。台北:南天。

黃瑛明(2002),《興仁國中鄉土教材─草地前鎮》。高雄:興仁國中。

曾玉昆(1992),《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楊玉姿(2007),《前鎮開發史》。高雄:前鎮區公所。

楊玉姿、張守真(2008),《高雄港開發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工業研究所(1946),《臺灣省經濟調查初稿》。臺灣:臺灣省工業研究所。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臺灣經濟史四集》。台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簡錦松(2007),《高雄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鄭德慶(2005),《從地圖閱讀高雄―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龔李夢哲(David Charles Oakley)(2013),《臺灣第一領事館:洋人、打狗、英國領事館》。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論文

小林英夫著,何義麟譯(1993),〈一九三○年代後半期以後的臺灣「工業化」政策〉,《臺灣史料研究》1,頁131-172。

張守真(2007),〈哈瑪星:擁有很多「第一」的現代化新市街〉,《高市文獻》,20(2),頁8-39。

高淑媛(2005),〈臺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之實施成效─以工業為中心之分析〉《成大歷史學報》29,頁165-214。

許淑娟(2005),〈日治時代「新興高雄」的市街地發展〉,《高市文獻》18(4),頁1-29。

趙祐志(1996),〈日據時期高雄地區企業的發展〉,收於黃俊傑主編《高雄歷史與文化》3,頁123-208。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博碩士論文

李淑芬(1995),〈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虹妡(2010),〈都市中的流動空間—從發展歷程看高雄市街道地景變遷〉。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欽賢(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台北: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紋(2008),〈夢時代購物中心零售地景之形塑〉。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蓓芳(2005),〈今高雄市歷史變遷中人群遷移的空間對應(1624-2004)〉。台南:台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采芳(2008),〈一九三○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安邦(2010),〈高雄市前鎮聚落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口剛司(2003),〈三井財閥與日據時期臺灣之關係〉。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日文

專書

不著撰人(1939),《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第一期營業報告書》。出版地及出版單位不詳。

不著撰人(1940),《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高雄:ニイタカ。

中山馨、片山清夫(1940),《躍進高雄の全貌》。東京:力行堂。

田中一二、芝忠一(1918),《臺灣の工業地打狗港》。台北:臺灣日日新報。

芝忠一(1929),《新興の高雄》。高雄:台南新報。

高雄市役所(1934),《高雄市制十周年略誌》。高雄:高雄市役所。

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1942),《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要覽》。出版地及出版單位不詳。

報導

田中偂,〈高雄產業の概觀〉,收於《高雄經濟情報》4(3)。(高雄市:高雄商工會議所,1942年),頁11。(1-72)

本會調查部(1935),〈臺灣產業風土記(高雄州の卷)〉,收於竹本伊一郎《臺灣經濟叢書》10。(台北市:台北經濟研究會,1942年),頁177-179。(160-210)

高雄州臨時情報部(1939),〈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創立〉,《部報》78,頁16。

高雄州臨時情報部(1939),〈臺灣特殊窯業會社操業開始〉,《部報》79,頁17。

報紙

〈臺灣肥料の高雄工場延期〉,《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10月6日),第2版。

〈南日本化學地鎮祭〉,《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月23日),第3版。

〈臺肥高雄工場  重工業地に移轉〉,《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2月21日),第2版。

〈旭電化專務  高雄で語る〉,《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3月3日),第2版。

〈旭電化の高雄工場〉,《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3月14日),第2版。

〈高雄戯獅甲運河橋落成す 寫眞下は渡初式である〉,《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05月30日)。第9版。

〈臺灣特殊窯業  高雄の耐火煉瓦  工場は十月操業〉,《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9月12日),第2版。

〈窯業工場竣工式〉,《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0月16日),第4版。

〈南日本化學工業  廿一日高雄で創立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0月22日),第2版。

〈旭電化工業の  マグネシウム工場  高雄建設に許可〉,《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1月30日),第2版。

〈旭電化高雄工場  大林組の請負で  本月十八日地鎮祭〉,《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2月6日),第3版。

〈旭電化地鎮祭〉,《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2月19日),第4版。

〈旭電化の竣工  五月下旬の見込〉,《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2月19日),第4版。

〈臺灣肥料の增資は九月  十四日高雄工場地鎮祭執行〉,《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8月16日),第4版。

〈南日本化學工業  十一月末に高雄安平兩工場竣工〉,《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10月3日),第3版。

〈南日本化學工業  高雄工場復活へ〉,《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10月3日),第3版。

〈面目一新の重工業地帶  運河を一粁延長〉,《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3月18日),第4版。

〈臺灣肥料の高雄工場工程〉,《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7月18日),第2版。

〈旭電化の操業  愈愈本格化〉,《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9月4日),第2版。

〈過燐酸石灰自給化に  臺灣肥料高雄工場が近く操業〉,《臺灣日日新報》(1942年5月20日),第2版。

 

[1] 楊玉姿,《前鎮開發史》(高雄市:前鎮區公所,2007年)。

[2]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2年)。

[3] 劉安邦,〈高雄市前鎮聚落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碩論,2010年)。

[4] 吳佳紋,〈夢時代購物中心零售地景之形塑〉(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2008年)。

[5] 張守真、許一男,《高雄港紀事》(高雄: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1996年)。

[6] 楊玉姿、張守真,《高雄港開發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8年),頁49。

[7] 蕭采芳,〈1930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嘉義:中正大學歷史所碩論,2007年)。

[8] 陳慈玉,《連續與斷裂─近代臺灣產業與貿易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14年)

[9] 高淑媛,《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9):技術與經驗的社會累積》(台北:臺灣化學工程學會,2012年)

[10] 楊玉姿、張守真,《高雄港開發史》,頁49。

[11] 龔李夢哲(David Charles Oakley),《臺灣第一領事館:洋人、打狗、英國領事館》(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頁175-177。

[12] 張守真,〈哈瑪星:擁有很多「第一」的現代化新市街〉,《高市文獻》,20(2)(2007),頁8-39。

[13] 楊玉姿、張守真,《高雄港開發史》,頁72-73。

[14] 蕭采芳,〈一九三○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頁30-43。

[15] 小林英夫著,何義麟譯,〈一九三○年代後半期以後的臺灣「工業化」政策〉,《臺灣史料研究》1(1993.2),頁135-146。

[16]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頁1104。

[17] 杜劍鋒,《高雄火車站今昔》(高雄市 :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1年),頁55。

[18] 高雄市役所編,《高雄市要覽》昭和12年版(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年),頁87-88。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論,1988年),頁113、115。

[19] 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論,1988年),頁118。

[20] 本會調查部,〈臺灣產業風土記(高雄州の卷)〉《臺灣經濟叢書》第10冊(昭和10年)(台北:成文出版),頁177-179。

[21] 李淑芬,《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頁129。

[22] 田中 偂,〈高雄產業の概觀〉《高雄經濟情報》4卷3期,頁11。

[23] 杜劍鋒,《高雄火車站今昔》(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1年),頁96。

[24] 〈高雄新驛前の幹線道路鋪裝〉,《台灣日日新報》,1940年11月16日,第5版。

[25] 簡錦松,《高雄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7年),頁178。

[26] 〈高雄戯獅甲運河橋落成す 寫眞下は渡初式である〉,《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05月30日)。

[27] 吳欽賢,〈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頁107。

[28] 高雄市發展史編纂小組,《高雄市發展史》(高雄市 :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頁532。

[29] 林炳炎,《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台北: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資料中心出版,1997年),頁77-81。

[30]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頁128。

[31] 〈面目一新の重工業地帶  運河を一粁延長〉,《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3月18日),第4版。

[32] 高淑媛,《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9)》(台北:臺灣化學工程學會,2012年),頁212-213。

[33] 陳慈玉,《連續與斷裂─近代臺灣產業與貿易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14年),頁35-39。

[34] 陳慈玉,《連續與斷裂─近代臺灣產業與貿易研究》,頁40。

[35] 高雄州臨時情報部,〈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創立〉,《部報》78(1939.11),頁16。〈南日本化學工業  廿一日高雄で創立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0月22日),第2版。

[36] 〈南日本化學地鎮祭〉,《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月23日),第3版。

[37] 〈南日本化學工業  十一月末に高雄安平兩工場竣工〉,《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10月3日),第3版。

[38] 關口剛司,〈三井財閥與日據時期臺灣之關係〉(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頁118-119。

[39] 〈南日本化學工業  高雄工場復活へ〉,《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10月3日),第3版。

[40] 高淑媛,《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9)》,頁217-218。

[41] 〈旭電化專務  高雄で語る〉,《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3月3日),第2版。

[42] 〈旭電化の高雄工場〉,《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3月14日),第2版。

[43] 〈旭電化工業の  マグネシウム工場  高雄建設に許可〉,《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1月30日),第2版。

[44] 〈旭電化高雄工場  大林組の請負で  本月十八日地鎮祭〉,《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2月6日),第3版。

[45] 〈旭電化地鎮祭〉,《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2月19日),第4版。

[46] 〈旭電化の竣工  五月下旬の見込〉,《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2月19日),第4版。

[47] 〈旭電化の操業  愈愈本格化〉,《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9月4日),第2版。

[48] 〈旭電化が鹽酸製造〉,《臺灣日日新報》(1942年11月22日),第2版。

[49]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高市:台南新報,1929年),頁118、119。

[50] 〈臺灣肥料の高雄工場延期〉,《臺灣日日新報》(1938年10月6日),第2版。

[51] 〈臺肥高雄工場  重工業地に移轉〉,《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2月21日),第2版。

[52] 〈臺灣肥料の增資は九月  十四日高雄工場地鎮祭執行〉,《臺灣日日新報》(1940年8月16日),第4版。

[53] 〈臺灣肥料の高雄工場工程〉,《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7月18日),第2版。

[54] 〈過燐酸石灰自給化に  臺灣肥料高雄工場が近く操業〉,《臺灣日日新報》(1942年5月20日),第2版。高淑媛,《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0)》,頁192-195。

[55] 〈臺灣肥料が硫酸製造開始〉,《臺灣日日新報》(1943年5月4日),第2版。

[56] 高淑媛,《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0)》,頁195。

[57] 高淑媛,〈臺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之實施成效─以工業為中心之分析〉《成大歷史學報》29(2005年),頁194。

[58] 關口剛司,《三井財閥與日據時期臺灣之關係》,頁113。

[59]小林英夫著,何義麟譯,〈1930年代後半期以後的臺灣「工業化」政策〉《臺灣史料研究》第1期,頁162。

[60] 陳慈玉,《連續與斷裂─近代臺灣產業與貿易研究》,頁90-93。

[61] 中山馨、片山清夫,《躍進高雄の全貌》(東京:力行堂,1940年),頁183-185。

[62] 陳慈玉,《連續與斷裂─近代臺灣產業與貿易研究》,頁92。

[63] 高雄州產業調查會,《高雄州產業調查會資料工業部》(昭和11年),頁25。

[64] 〈碱氯工業〉《臺灣工業復興史》(台北:中國工程師學會,1958年),頁271-273。

[65] 林鐘雄,〈臺灣之鋁工業〉《臺灣之工業論集》卷四(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49年),頁73-74。

[66] 吳連賞,《高雄都會區工業發展的時空過程與環境變遷》(高雄:復文圖書,1995年),頁64。

[67] 蕭采芳,《1930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中正大學歷史所碩論,2008年),頁94。

[68] 林鐘雄,〈臺灣之鋁工業〉《臺灣之工業論集》卷四(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49年),頁74。

[69] 黃瑛明,《興仁國中鄉土教材─草地前鎮》(高雄市:興仁國中,2002年)。

[70] 田中一二、芝忠一,《臺灣の工業地打狗港》(台北: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頁14、15。

[71]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高市:台南新報,1929年),頁107-111。

[72] 中山馨、片山清夫,《躍進高雄の全貌》,頁189-192。

[73] 簡錦松,《高雄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7年),頁155。

[74] 小林英夫,〈1930年代後半期以後的臺灣「工業化」政策〉,頁139。

[75] 中鋼網頁,關鍵字:高雄製鐵株式會社,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9月14日,網頁:http://museum.csc.com.tw/Content_Html.aspx?progId=R00326

[76]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1946年2月─臺灣工礦事業考察總報告〉《館藏民國臺灣檔案匯編》79冊(北京 : 九州出版,2007年),頁125。

[77] 楊玉姿,《前鎮開發史》(高雄市:高雄市前鎮區公所,2007年),頁141。書中所提的臺灣製鐵株式會社應為高雄製鐵株式會社。

[78] 《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第一期營業報告書》(出版地及出版單位不詳,1939年),頁5-8。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要覽》(出版地及出版單位不詳,1942年),頁3-15。

[79] 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要覽》,頁3-15。

[80] 〈臺灣特殊窯業  高雄の耐火煉瓦  工場は十月操業〉,《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9月12日),第2版。

[81] 〈窯業工場竣工式〉,《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10月16日),第4版。

[82] 高雄州臨時情報部,〈臺灣特殊窯業會社操業開始〉,《部報》79(1939.11.11),頁17。

[83] 高淑媛,〈臺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之實施成效─以工業為中心之分析〉,《成大歷史學報》29,頁201。

[84] 此相關可見陳慈玉,《連續與斷裂─近代臺灣產業與貿易研究》一書。

 

本文引自:王御風、陳慧鐶,〈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設立〉,《高雄文獻》5:2(2015年8月),頁10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