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沙灘大作戰:旗津海岸的離岸式潛堤工法

根據媒體報導,近來每年約有十萬名遊客湧入嘉義外傘頂州,甚至掀起舉辦「沙洲婚禮」的熱潮,其原因是外傘頂洲在沙源不繼狀況下,面積逐漸縮小,有專家認為可能再過五年,外傘頂洲即將消失,遂引起民眾爭賭一遊。實際上,全台面臨沙源流失的地方,除了外傘頂洲外,高雄的旗津沙灘也是一例,面對此問題,高雄市政府動用了新的「離岸式潛堤構造物工法」,讓沙灘流失獲得緩和,希望能讓旗津沙灘美景不會消失。

高雄旗津沿海過去因海浪侵蝕導致沙灘面積逐年縮減,加上高雄港擴建、南星計畫與洲際貨櫃碼頭開發等因素,影響海岸沙源補充,導致沿岸侵蝕加劇,過去10年,海岸線已退縮將近100公尺,相當於30座足球場面積。對此,高雄市政府最後決定採取離岸式潛堤構造物工法,來取代傳統設置海堤的方法,以避免美麗的旗津海灘一再流失。

過去傳統設置海堤方法,遇浪時會產生反射,容易加速海灘流失,除了無法保住原有的沙灘,也會因為觀感不佳,讓旗津的觀光產業因此受到衝擊。而離岸式潛堤構造物工法,乃一兼具生態與復育的複合式保護工法,即於海岸前配置離岸堤、潛堤,並將露出水面的部分以天然石塊覆蓋、與自然景觀融合。其作用為減緩海浪的衝擊,並將流失的砂石保留於堤防內。

離岸式潛堤構造物工法,其施工程序為消波塊灌製、襯墊製作與鋪設、堤心石拋放、消波塊拋放、方塊設置及最後的完成堤防。消波塊灌製是用來提供後續潛堤工程拋放設置,其中較困難的部分為襯墊設置及消波塊拋放,此兩項工程皆須由潛水人員於水下進行作業才得以完成,然而因部分海域海水混濁、海象及氣候的變化等因素,潛水人員有時得在能見度極差的情況下進行水下定位,具相當的危險性。

由消波塊與方塊所堆疊之潛堤構造體,除了可降低堤後波浪及流速外,另因營造出陽光充足且不易受浪侵襲之水域,有利於海藻在此生長,達到淨化海水之功能;潛堤構造體本身,在沙質海岸中形成人工岩礁,亦可作為海洋生物著生之遮蔽基地,成為魚介貝類棲息、育成、隱蔽及產卵場所,使岩礁性魚類在此繁衍,是一種結合生態礁之設計。

此一工程於2013年完工後,除採取離岸式潛堤構造物工法之外,也配合人工養灘,從外海抽砂回補原來嚴重流失的旗津海灘,已成功讓旗津沙灘不再大量流失,也希望讓旗津的夕陽沙灘美景能繼續留存。

20161106172846 89

▲高雄旗津海灘照片 (攝影者:何彥廷)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名詞解釋

離岸式潛堤:為沉沒海岸之結構物,能消散部份波能,降低水流流速使漂沙沉積於堤後,可控制海灘侵蝕達到保護海岸之目的,其功能類似離岸堤但其阻擋之水流斷面積較離岸堤少,對海水循環防礙較小,對生態環境影響相對減輕,而結構物不露出水面對景觀破壞較少,此種工法較能符合環保之需求。

延伸閱讀

海岸地帶的奇特現象:海岸的生態與景觀〉、〈颶風過後,紐約市重啟海堤計畫〉、〈環境與廢棄物(二):海洋悲歌?智慧科技?環保署研擬事業廢棄物填海造島引爭議〉、〈蘋果調查:外傘頂洲 8年內消失

本文作者:王御風、黃柏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