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貓與陳中和

1895年的甲午戰爭,距離戰場遙遠的台灣,最終卻變成主角,戰敗的大清,割讓台灣給日本。未經告知,卻遇上如此巨變的台灣民眾,無法像大清官員,收拾家當回家,面對新的異族統治者,是戰是和,縈繞在每人心中,當下所做的決定,不僅影響自己的身家性命、榮華富貴,更在後世不停激起漣漪,如林少貓與陳中和,兩人的辯論,直至今日仍難有定論。

林少貓是日治初期南部抗日的主力,與北部的簡大獅、中部的柯鐵虎並稱抗日「三猛」,他的生平有眾多說法,也難以確認真實版本,一般認為他生長於阿猴(今屏東),是阿猴城外著名碾米店「金長美」的少東,為人樂善好施,很快就成為當地領袖型人物。台灣民主國成立時,鎮守南部的劉永福,久聞林少貓的威名,特別邀請林少貓加入,林少貓也慨然應允,成為劉永福手下大將,率領福字中軍左營於鳳山駐守,展現軍事才能。

台灣民主國失敗後,林少貓轉戰地下,以其地緣關係,活躍於鳳山、阿猴間,憑藉著他的商業及軍事才能,讓日本軍警吃足苦頭,1898年襲擊潮州辨務署並佔領潮州,日軍第二天才奪回,讓總督府大為震驚,也特別思考該如何對付林少貓。

1898年,新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行政長官後藤新平上任後,對於反抗軍改採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一方面制訂「匪徒刑罰令」,用嚴刑峻法威嚇,另一方面則用各種優惠條件勸降,林少貓自然是重點人物。台灣南部日本官員,動員許多台籍仕紳設法誘降,但警戒心重的林少貓不輕易與人談判,最後由溪州庄豪農楊寔出面牽線,因楊寔義女為林少貓之妾,林少貓對其十分信賴,總督府允諾將後壁林(今高雄市小港區)劃歸林少貓管轄,日本官吏、軍隊不得進入此區域,林少貓對此感到滿意,於1899年5月歸順,雙方並在阿猴街南銅鑼埔舉行儀式,從此林少貓在後壁林開墾水田,經營糖、酒生意,連日人都讚嘆其商業能力,但也更為忌憚。

1902年,台灣各地反抗軍逐步被肅平後,總督府自然不會放過林少貓,日軍於5月撕毀當初的和平協議,大軍進攻後壁林,擊斃林少貓,總督兒玉源太郎在林少貓死亡後,宣布當天為「全島治安恢復紀念日」,象徵台灣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但民眾對於林少貓之死認為是總督府背信所致,相當不值得,並將矛頭指向當初配合勸降的台籍紳商。

與林少貓的抉擇不同,大部分台商選擇與新執政者合作,獲取利益,而總督府執行的專賣制度,更讓這些「協力者」的財富累積需仰賴執政者。要建立良好政商關係,就要適時挺身而出,因此當總督府決定對林少貓展開誘降時,南部幾位富商,如打狗陳中和、鳳山陳少山、阿猴蘇雲梯均曾與日本官員商議,最後成功與林少貓接觸為楊寔,但不論是民間或許多著作,多半將林少貓歸順一事指向陳中和。

為何是陳中和?極有可能因陳中和是日治時期南部台商代表,象徵著清末以來打狗(今高雄)地區因糖業而致富的台商。他出身於當時最有名的商行「順和棧」,在老闆陳福謙的充分授權下,將「順和棧」經營的有聲有色,甚至赴海外(日本橫濱)開設分店,陳福謙過世後,陳中和自立門戶,碰上政權輪替大變局時,陳中和發揮商人靈敏的嗅覺,《台灣列紳傳》中記載陳中和在日軍登陸苓雅寮及後來攻克阿猴、鳳山時的協助,也因此獲頒紳章。

日人治台後,在南部積極發展糖業,這也讓原本以此起家的陳中和大展身手,不僅參與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創辦,更設立新興製糖會社,成為南部台商首富,後世將其與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並稱為台灣五大家族。而林少貓所據有的後壁林,在其死後,也成為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產區,一起一落之間,也引發民間許多聯想。但也有人認為,林少貓在抗日期間,時常擄商勒索,其行徑與盜匪無異,而林少貓究竟是俠,還是匪,並未在日治時期畫上句點。

20161106172807 88

戰後政權再度輪替,與日本作戰多年的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當年抗日的林少貓也成為民族英雄,入祀忠烈祠,而陳中和後代在戰後依舊聲勢不墜,主掌高市議會。在政治的傾軋中,多年往事又被提起,高雄市議會於1984年要求市政府查明林少貓究竟是烈士,還是土匪?能否繼續入祀忠烈祠,引起地方政界及史學界一陣軒然大波,後經市政府委託曾任台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林衡道教授召集史學家調查,判定林少貓是抗日烈士,方使此事件告一段落。

20161106172807 84

台灣近代歷史,政權經常輪替,統治者甚至是不同民族,處於夾縫中的台人,如何抉擇、如何自處,甚至後代如何評價,都成了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這也是台灣史中最複雜的一部份。

參考資料
王曉波,《被顛倒的台灣歷史》。台北:帕米爾,1986。
翁佳音,〈抗日的猛將-林少貓〉,《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一冊》,頁57-64。台北:自立,1987。
張守真、楊玉姿,《陳中和新傳》。高雄:麗文,2014。
鷹取田一郎,〈陳中和〉,《台灣列紳傳》,頁306-307。桃園:華夏書坊,2009年影印,1916年台灣總督府復刻本。

本文刊登於臺灣學通訊第87期(新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2015年5月),頁24-25。

本文作者:王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