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太平洋的日本、美國、澳洲等國氣象局,於2015年5月中旬陸續發布預報,顯示一個聖嬰現象正在發展成形當中。預計於年底將達到最強盛時期。國內中央氣象局亦表示,聖嬰年時,在西太平洋生成的颱風若侵臺,其發生強颱的比例較高。聖嬰現象與侵臺颱風兩者間之關聯性,值得探究。

聖嬰現象為發生於熱帶太平洋之大氣-海洋異常變化現象,其週期約2-7年,屬於年際變化的時間尺度。上一個聖嬰年為2009年,距今已6年。在正常氣候狀態下,熱帶東太平洋有源源不斷往上湧升的冷海水,受到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側的東北信風吹拂,臨赤道處的海水持續往西流,形成北赤道洋流。流動過程中,受到日曬影響,愈往西流,海溫愈高,最後演變出熱帶太平洋海溫西邊較高,東邊較低的分佈特性。但在某些年份則會發生異常變化:熱帶太平洋形成異常西風,促使西太平洋暖海水往東偏移。向東邊傳送的表層海水會抑制湧升流,使得東太平洋本來偏冷的海溫呈現增溫變化,而西太平洋的海溫呈現降溫變化。這種東暖西冷的變化,與正常下東冷西暖的氣候分布型態,恰為相反。因此,聖嬰現象發生時,受到此一與正常氣候大約相反相位的海溫變化影響,常在影響區域造成明顯異於常態氣候的變異現象。例如,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雨林地區,此時便可能面臨乾旱威脅。

熱帶西太平洋為全世界海溫最高的海域(氣候學家稱之為暖池),也是孕育最多颱風生成的區域。聖嬰現象發生時,隨著暖海水往東偏移,颱風生成位置也傾向東移。因此,聖嬰年時,西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通常距離臺灣較遠,不再侷限於菲律賓海。當颱風於較遠的太平洋海域生成後,需通過更廣大的洋面,方能襲擊臺灣。在此過程中,颱風有較長的時間通過暖洋面,吸收更多的水氣與熱能,有助於颱風持續發展而成為強烈颱風的機會。這是聖嬰年時侵臺颱風其為強颱,比例上較高的原因。究其因則與西太平洋暖海水往東延伸,提供偏東生成的颱風一個持續發展的環境與機制有關。

目前各國對聖嬰現象的預報,主要是以東太平洋海溫變化為預報對象。由於海水比熱遠大於大氣,因此海溫變化幅度遠小於氣溫變化。整體海水熱容量又相當大,有較高的穩定性與較長的持續性(即熱慣性較高)。所以,海溫變化的時間尺度相當長,提高了長期海溫預報的可能性。以目前科技而言,海溫預報在6個月前即有相當高的準確度。因此,在5月就宣布年底將發生聖嬰應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

 20161106172904 55

▲2009聖嬰年時侵臺颱風莫拉克的軌跡圖(圖片來源:郭智明繪圖)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翁叔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延伸閱讀

聖嬰現象再臨 太平洋5年來首見〉、〈氣象局:聖嬰年颱風若侵臺 強颱比例高〉、〈聖嬰現象(ENSO)

本文作者:陳昭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