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智慧結晶:「透南風、迓地氣」

台灣的養殖漁業在技術上享譽國際,無論是早年的草蝦王國,或是近年來石斑、台灣鯛等漁業養殖,皆聞名世界。但耐人尋味的是,台灣的養殖系統是非常家戶化的,而非大企業進行一貫化的養殖,並且分工十分精細,依據不同養殖種類,在育種、孵化、種苗、養成的過程中不盡相同,甚具特色。

最令人感到有趣的是,過去台灣的養殖漁業,大部分倚賴漁民數十年來養殖經驗的累積,也就是以實作的生活經驗,做為養殖的範本,並不是以科學方式的做精密的測量。近20年來,分析技術日新月異知識傳播快速,如今一一驗證其經驗、發現,就其經驗的本質來說,又不乏科學理論基礎,因此,初窺養殖堂奧的人,總會覺得養殖玄之又玄;而漁民又因為同為養殖業產生一種競爭的關係,因此在這些養殖經驗的「眉角」,又多顯得語帶保留,畢竟,實際養出的成果,是他們的經濟來源。

由於老一輩台灣養殖漁業從業者大抵以經驗法則做為養殖依據,因此在養殖方法上經常以生活用語為基礎,成為一種業內的行話,這種行話如果未經解釋,不了解的人通常只能用文句揣摩其意,本文將以科學角度解構這種行話,讓大家能夠更容易了解養殖漁業的奧秘。

養殖漁業如同農業,也是個靠天吃飯的行當,所以這些行話的使用,通常與天候有所連結。「透南風、迓地氣」顧名思義,是一種天氣上的變化,指的是經常發生在冬末春初時特別明顯的西南風的現象,但是在這個季節點上經常也伴著東北季風,當東北季風減弱,赤道附近的低氣壓水溫高,往北流動,到台灣形成西南風,溫暖而潮濕的南風增強,接觸到冷空氣時造成水氣的凝結,產生反潮現象。

這跟養殖漁業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可大了。

養殖漁業的首要就是要有大面積的水體進行養殖,而台灣養殖漁業由於是過去由農業逐漸轉型而來,因此養殖魚塭多就近以田地深掘土方改製,也就是一般常見的漁塭(土塭)。透南風對養殖產生不良影響的原因在於:(1)地殼溫度上升,池底溫度上升,池水溫較低,由於高溫水往上,因此造成池底物質上揚(迓地氣)。(2)池底溫度上升,微生物繁殖加速,因此有機質腐敗突然加速。(3)氧氣在池底耗盡。(4)有機物分解排出有毒物質(如H2S)。這時候就非常容易造成養殖生物大量的病變及死亡,因此老一輩養殖業者對於這種天候非常注意,盡可能提早做準備。

這種對於天氣的觀察,以俗諺的方式流傳,成為生活經驗的結晶,台灣早期的農業從業者也十分善於將其應用在實作中,是非常特殊有趣的現象。

20161106172912 51

▲「透南風、迓地氣」(圖片來源:林伊辰攝)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張朴性∣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暨研究所

延伸閱讀

當寒暑成災(二):減溫差救漁獲?〉、〈魚兒也看天吃飯?

本文作者:林伊辰、鄭力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