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高雄港工業區的建立:從南部工業區到高雄臨海工業區(1961-1977)

作者:王御風,本文刊登於《臺灣文獻》75:4(2024年12月),頁165-198。   戰後高雄港工業區的建立:從南部工業區到高雄臨海工業區(1961-1977)[1]   摘要   高雄被稱為「工業城市」,與高雄港的工業區息息相關,從日治時期的戲獅甲到戰後的高雄臨海工業區,都是當時臺灣工業的火車頭,高雄臨海工業區為…

閱讀全文戰後高雄港工業區的建立:從南部工業區到高雄臨海工業區(1961-1977)

美援與牛排:以高雄新國際西餐廳家族為例

壹、文獻回顧 根據文獻記載,臺灣早於17世紀就因短暫統治過臺灣的西班牙、荷蘭傳教士而接觸西方飲食,19世紀清末開港後商人與傳教士也透過各種管道,傳入西式飲食,在臺灣的英國、德國、美國洋行也有輸入歐美製造的鮭魚罐頭、沙丁魚罐頭等西方食物。然而臺灣一般民眾得以接觸近代的西方飲食,則要從日本統治臺灣之後,才由…

閱讀全文美援與牛排:以高雄新國際西餐廳家族為例

高雄鹽場的古往今昔

一、臺灣鹽業起源與發展 自有曬鹽技術以來,鹽業在歷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有關臺灣「曬鹽」產業的記載,以往都認為是明鄭時期的陳永華傳入,但實際上最早可追溯到荷蘭時期,根據《熱蘭遮城日誌》記載,荷治時期已開始鋪設鹽場,[1]且根據李文環教授之研究,臺灣第一座鹽田乃是位於「鹽埕庄」,但不是高雄的鹽埕,而是…

閱讀全文高雄鹽場的古往今昔

鼓山魚市場整建活化華麗轉身

今日的「鼓山魚市場」位於高雄市鼓山區濱海一路109號,其建物落成於日治時期的昭和4年(1929),曾是日治時期「高雄魚市場」所在地。戰後這座魚市場因位於今高雄市鼓山區,又隨著高雄市漁會搬遷至前鎮漁港,成為漁會鼓山辦事處,故權稱為「鼓山魚市場」,且隨著高雄漁業重心遷至前鎮漁港而逐漸沒落,直到1990年代,這座曾…

閱讀全文鼓山魚市場整建活化華麗轉身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