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島,臺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與航運優勢;然而,這樣的資源與優勢並非憑空可得。若無船隻的乘載,臺灣怎能從茫茫大海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自1960至80年代,由於近遠洋漁業的需求,臺灣的民間造船業曾歷經一段相對於現在,更加風光的時期,帶動相關產業的勃興,創造傲人的產值。縱使民營公司的船台與廠區設備規模不大,無法建造令人讚嘆的萬噸貨輪,卻因擁有優良純熟的技術與經驗,能以極快的速度大量製造各式漁船,和漁民一同成就「漁業王國」的美名。

漁業為臺灣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但好景不常,世界海洋資源卻因過度捕撈而逐漸枯竭。自1980年代後期,處於外交困境的臺灣政府,受到國際壓力,開始檢討寬鬆的漁業政策,以漁船汰建政策代之,並實施老舊漁船收購計畫,嚴加控管漁船數量。由於海洋資源減少及政策轉變,國內市場降低對漁船的需求,衝擊以製造漁船為主民營造船業,迫其轉型。

以高雄為例,為因應市場變遷,一些規模較大的造船公司,如中信造船集團、慶富造船公司,積極精進技術,不僅提供多元的產品,如工作船、客貨輪、遊艇、吊車、建築構建等,更積極爭取政府標案;近日在國家重啟的「國艦國造計畫」中,也能看到民營造船公司的身影。其他具有製作玻璃纖維船(FRP)技術的船廠,如新昇發造船公司,開始製造豪華遊艇,轉入遊艇市場;部分無法成功轉型的造船公司,將船廠售予事業蒸蒸日上,逐漸在國際闖出名號的遊艇公司。另外,有些造船公司撤除船廠往海裡延伸的曳船道及軌道,濬深廠邊的水域,在岸邊鋪設水泥平台,改建成碼頭,出租給船隻停泊。由於高雄港的泊船空間有限,令船東備感困擾,因此造船公司搖身一變,成為「港邊的包租者」,將多餘的船廠空間改成碼頭,解決泊船問題,也為自己開拓一線生機。

除上述的轉變,也有船廠嘗試走向餐飲業與觀光業。位於新竹南寮的萬昌造船廠在歇業後,轉而成為海鮮餐廳及博物館,在販賣當地新鮮海產的同時,展示過去用來製造FRP船的船型模組。這種從製造業跨入服務業、工程技術轉入人文歷史的轉型模式,應屬臺灣首見。在最多造船廠聚集的高雄,目前仍未見船廠如此轉型;旗津的觀光人潮大多聚集在北端,少有人往南窺探沉默的造船廠,打聽其背後的故事。

高雄港的樣貌已隨產業型態的改變,漸擺脫過去的工業陰霾,但曾擔負臺灣經濟發展的造船業卻仍於不景氣中掙扎。造船廠不一定僅能透過提升技術或改變空間用途才得以存續,藉由充滿故事的場域,推展觀光活動,設計參觀路線,或許也能為其注入新生命。

20161106172755 96

▲右方為昇航造船廠早期的曳船道上的一景,台車上的漁船即將下水。左方為昇航造船廠現今的樣貌,原本的曳船道及其上的軌道、船台等設備已被撤除,改成供船隻停靠的出租碼頭。

(圖片來源:林于煖提供)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陳政宏∣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名詞解釋

船台:以木材與金屬架設或水泥鋪設的工作平台,用來支撐建造或維修中的船隻。木材與金屬架設的船台較小,只能負載五千噸以下的船隻,而水泥鋪設的大型船台則能撐起萬噸油輪。 
曳船道:造船廠供船上架維修與下水的斜坡,上方設有軌道、船台及絞車等設備,用以固定船隻,將船拖曳上岸或推入水中。 
絞車:為一組繩、鍊條或鋼纜捲繞的滾筒,可用手動或電動的方式驅動之,進而牽引重物。在船廠,絞車用來拉動台車,讓台車往海裡或陸地水平移動。

延伸閱讀
陳朝興邊,《海洋傳奇──見證打狗的海洋歷史》(高雄:高雄市政府海洋局,2005年),頁124-127。
林佩穎、李怡志,《港都人生:旗津島民》(新北市:木馬文化,2016年),頁157-163。

本文作者:林于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