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DATA 的運用-公民共同監測環境汙染

近年來民眾對於環境空污議題日漸重視,如何改善及維護空氣品質,成為政府與民眾共同的課題。因此,如高雄市政府,開始將環保局以往未公開的煙囪排放連續監測數據,即時連線更新至市府網頁,提供一般民眾共同監督。

早在1993年,環保署便公告3批次應設置連續自動監測設施(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s, 簡稱CEMS)之固定污染源,並要求自2002年2月起分批次與環保局完成連線作業。要求設置CEMS的工廠類型,包含有「發電、加熱、蒸氣產生程序」、「水泥製造程序」、「電弧爐煉鋼程序」、「廢棄物焚化程序」、「發電、加熱、蒸氣產生程序」、「石油化學程序」、「鐵礦初級熔煉之煉焦程序」、及「鐵礦初級熔煉之燒結程序」。以高雄市為例,符合上述需設置CEMS者,有29家公私立工廠、共119根煙囪,而這119根煙囪的排放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的30%,為高雄市固定排放源的70%。

雖然在環保署的規定下,全台各地皆設有連續監測系統,但以往這些數據並未主動對外公布。自2015年11月開始,高雄市環保局在民間社團的協助之下,將市內29家公私立工廠、共119根煙囪,與環保局連線的監測值,透過視覺化呈現曲線圖表,即時連線更新至市府網頁的「高雄市煙囪排放即時監測系統」頁面,提供民眾共同即時監看;而台中市也設有類似的即時監測系統網站,只是數據尚未對一般民眾開放!

「高雄市煙囪排放即時監測系統」上可看到的資料包括「不透光率」、「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不透光率」主要是為檢測粒狀汙染物;「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因;「氮氧化物」則為產生光化學產物「臭氧」之前驅污染物,且部份氮氧化物延生之二次污染物有致癌風險。該即時監測系統「不透光率」每6分鐘傳輸一次新資料,「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氣狀汙染物每15分鐘傳輸一次。不透光率1天累計超標逾4小時、氣狀汙染物累計超標逾2小時,環保局就會對工廠開罰。另外,監測系統的圖表中顯示的P001、P103、P021,則是每支煙囪的編號;針對不同煙囪,因環評承諾、使用燃料種類不同…等因素,則有不同的排放標準。

煙囪排放即時監測系統的設置,讓民眾可從網頁即時監看各煙囪的排放情形,達到公民共同參與、監督的功能;個人或公私立社團也可自由應用監測數據,進行學術研究;政府機關亦達到OPEN DATA的數據透明化,可說是創造三贏的局面。

20161106172806 79

▲全國各地政府公布之Open Data,透過民間團體將其數據資料轉換為圖形,以便民眾閱讀並達到公民參與、監督的作用。

(圖片來源:固定污染源管制地圖(http://kiang.github.io/chimney_map/)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林啟燦∣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海洋環境工程系

名詞解釋

CEMS(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s)指固定污染源空氣污染物連續自動監測設施,即在煙囪上裝設空氣污染物量測儀器,24小時不中斷地量測煙囪污染物排放狀況,並以網路與環保局主機連線上傳量測數據,結合先進的監測技術與網路科技,來進行污染管制工作。

延伸閱讀

高雄119根大煙囪廢氣 大家上網監測
台中市環境保護局固定汙染源連續自動監測資訊網
固定汙染源管制地圖

本文作者:黃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