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為了配合太平洋戰爭,提供海軍燃料與潤滑油,日本海軍於高雄半屏山邊的後勁聚落建立第六海軍燃料廠(簡稱六燃廠)。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稱「高雄煉油廠」,但此時僅止於煉油。一直到1950 年代,臺灣才開始發展石化產業,與當時美日等國不同的是,這些國家多是由上游逐步往下游發展,臺灣卻是以「逆向整合」(Backward Integration)的模式,由下游加工業,往生產中間原料的中游產業,至上游的輕油裂解廠。其中,第五輕油裂解廠(簡稱五輕)的設廠過程中,高雄後勁當地的居民極力反對,掀起巨大波瀾。

1968年中油與美國國民製酒公司NDCC (National Distillers and Chemical Corporation)合作建造的一輕完工運轉,主要生產乙烯,以在台生產低密度聚乙烯塑膠原料(LDPE),這個廠就建於後勁的高雄煉油廠內。不過一輕產量有限,國內石化原料仍十分依賴進口。

1971年起,台灣的塑膠與合成纖維等石化下游工業迅速發展,然而美、日等國的石化廠卻因公害問題浮現而逐漸停止擴建,加上1973年下半葉的能源危機,導致上游的輕油裂解廠減產,下游製程所需的中間原料因而進口短缺。二輕就是在這樣的局勢下籌建,地點一樣是在後勁的高雄煉油廠內,在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的主導下,二輕納入十大建設,並在附近為中游廠商設立仁大、林園石化工業區,國內石化產業進入快速擴張的時期,逐漸形成完整體系。值得注意的,此時一輕、二輕與仁大、林園工業區已經透過地下管線來運送原料。

1973年,國內又有籌建三輕的聲音,當時業者以一輕、二輕產量無法滿足中下游業者的需求為由,由台塑聯合20幾家石化業者申請民營三輕。經濟部長孫運璿認為輕油裂解涉及煉油,牽動國家重要財源與國防物資的管控,必須公營,且此為基本原料,需保護下游中小企業,防止不公平競爭,因此最後仍決定由政府興建三輕。

1978年2月,二次石油危機席捲世界,導致經濟不景氣,原本申請三輕下游產品的40家民營企業多家退出,三輕計畫只好改為前後兩期,建於林園。原本孫運璿聲明完成二輕、三輕後,不再擴張國內石化業規模,但四輕(即三輕後期)仍因市場壓力而興建,地點一樣在林園。

1980年代初,時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璿著手產業轉型,鑑於臺灣未產石油,不利石化產業發展,政府開始限制石化業擴張,鼓勵中游廠商外移,重心轉向資訊、電子、汽車等產業,且籌建新竹科學園區。1984年,新閣揆俞國華上任,政策又再度偏向石化業,並任命前中油董事長李達海擔任財政部長。1986年行政院陸續同意五輕計畫、解除上游公營的政策、同意六輕開放民營、及核准台塑投資六輕;1987年6月12日,中油正式公布在後勁設置五輕廠,為政府十四項建設之一。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五輕興建前,後勁已經發生過多次的環境災害,包括1976年6月4日的黑色油雨,1983年居民點蚊香爆炸,及1985年連續發生數起中油空氣污染損害農作物等事件。

1987年7月,後勁居民開始組織反對五輕的抗議行動,後勁聚落四廟合一的廟產管理委員會亦撥款200萬元支持,圍堵中油西門長達3年2個月。除了在高雄當地之外,居民也北上經濟部、立法院陳情,並有多個環保團體、學生團體聲援。期間,污染與工安事件仍未稍歇,引人注目者如中油油污污染後勁地下水與後勁溪,導致當地地下水點火可燃;1988年8月15日,位於後勁的工研院金屬研究中心,有研究員在宿舍點菸發生嚴重爆炸,全身85%燒傷;同年10月,中油芳香烴工廠大火,後勁社區惡臭瀰漫。

1990年,經濟部長蕭萬長與行政院長郝柏村陸續拜訪後勁。5月6日,後勁地區在政府同意下,針對五輕興建議題舉辦了台灣在《公民投票法》確立前首次的公民投票;在66.4%的投票率之下,「堅決反對」者有60.8%,「同意協商」者有39.2%。 9月,郝柏村承諾五輕25年後遷廠,期間給予15億基金,以孳息推動公益(25年遷廠時,15億收回國庫)。9月22日,經濟部長蕭萬長宣布五輕動工。1994年五輕完工啟用。

2015年就是政府承諾五輕遷廠的年度,在2014年高雄市前鎮區不幸發生丙烯運送管線氣爆,造成重大傷亡後,五輕遷廠已沒有緩衝空間。後續五輕廠區的處置與環境復育將如何發展,仍待進一步努力。

20161106172859 51

▲中油高雄廠緊鄰後勁聚落(圖片來源:何彥廷攝)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林崇熙∣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名詞解釋

石油化學工業簡稱石化產業,指的是以石油或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與石油化學產品的產業。石化產業分為上游、中游、下游,即「基本原料工業」、「中間產品工業」、「最後成品工業」:上游主要從事輕油裂解,生產石化基本原料,包括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中游則將上游的產品進行加工處理,生產出石化原料,包括塑膠原料、合成纖維原料、合成橡膠原料等;下游進而將中游所製的各種中間原料製成產品,例如衣服、塑膠用品、清潔劑等琳瑯滿目的產品。

延伸閱讀

國家機器與臺灣石化業的發展〉、〈台灣石化工業發展過程的政治經濟分析〉、〈產業政策的示範效果─台灣石化業的產生

王御風編,《重讀後勁》,高雄: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2014。

何卓如編,《後勁反五輕血淚史》,高雄:財團法人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2012。

謝俊雄、徐英傑主編,《臺灣化工史第二篇:臺灣現代化學工業史—發展期(1951-1985):石化工業的興起與傳統化工業的成長》,台北市:台灣化學工程學會,2012。

何明修《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2006。

本文作者:吳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