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學校與軍隊:戰後初期的棒球發展(1945-1949)

1945到1949年,在戰後台灣歷史上有相當特殊的意義。中華民國政府在1945年戰勝日本,並接收台灣、澎湖,但隨即與中國共產黨展開內戰,短短4年內兵敗大陸,撤退來台。在此期間,由中國大陸來台的政府,因其文化與接受日本統治50年的台灣有顯著不同,爆發了二二八事件,而這種文化的差異,在棒球上也可看到。

由於棒球在中國大陸並不流行,所以未受到中央政府青睞,但因台灣民眾喜愛棒球,戰爭而暫時中斷的棒球,很快就恢復比賽。1946年2月台北市整建新公園,以提供舉辦大型賽會的場地,3月就在此地恢復棒球賽,同時間,新竹與台南也舉辦了球賽。此外,重新以螺旋槳技術考進空軍服務的曾紀恩,受到酷愛棒球運動的留美工程師兼製造處處長胡旭光上校的命令,組成一支棒球隊,並對外參加比賽,即是後來參加上海第七屆全國運動會的空軍(三廠)棒球隊,也開啟未來軍中棒球隊的風潮。不同於日治時期台灣人多半擔任配角,如今台人已成為主角,完全主導棒球在台灣的發展。

20170127143923 97

圖說:台北的銀行都集中在新公園(今二二八紀念公園)附近,如圖中館前路即有合作金庫,這使得當年行員下班就會到球場加油,造成六行庫比賽的盛況。

1946年10月25日,由警總主持的「臺灣省體育協會」舉辦了第一屆臺灣省運動會,為達到全省同胞都能參與之目的,所以其組隊規定並不嚴格,只要能參加田徑比賽所有項目及三項球類活動以上者,皆能以團體名義報名,棒球也成為當時比賽的七種球類運動之一,臺灣省運動會棒球賽遂成為當時臺灣棒球的最高殿堂,又帶有各縣市的對抗性質,每次都會吸引滿坑滿谷的觀眾。首屆比賽除了全省各縣市的代表隊外,還包含了長官公署、鐵路委員會,以及台南工學院(今日成大)等19支棒球隊,由此可見,棒球的競賽已經在台灣全面恢復。

在此時期,更開啟兩岸棒球的交流。1947年 9月上海滬星棒球隊來臺訪問比賽,是兩岸棒球運動首次交流之旅,11月則有臺碳棒球隊應上海熊貓隊邀請,前往上海訪問比賽。1948年5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七回全國運動會」更將「棒球」列為表演項目,特別邀請臺灣棒球隊赴中國上海表演,臺灣隊與中國空軍及上海隊,進行表演賽,最終由臺灣隊贏得冠軍。這些在二二八事件(1947年2月28日)後的兩岸棒球交流,也可聞到一絲絲的政治味。

在此期間更重要是金融機構球隊的誕生,1948年,當時擔任合庫理事長的謝東閔同意謝國城與張我軍等人創建合庫棒球隊,使得金融同業興起組織棒球隊的風潮,如台銀、華銀、彰銀、土銀、一銀等五支銀行棒球隊的成立,進而促使第一屆銀行工會棒球賽(1949)的成形,因而掀起了台北新公園「六行庫」棒球競賽熱潮。

1949年,擔任臺灣省合作金庫理事長並兼臺灣省教育廳副廳長謝東閔,成立「臺灣省棒球委員會」,並由在臺灣棒球界相當具有聲望,且常在重要比賽擔任主審的莊加恩擔任總幹事,任職於合庫的謝國城則擔任常務理事,該委員會的成員多為台籍金融菁英,且多為合庫成員,也讓戰後棒球推動更為有力。後來該委員會在1957年改組為「全國棒球委員會」,由謝國城擔任總幹事,對棒運推展貢獻卓著,謝國城也被尊稱為「棒球之父」。

整體而言,在這段戰亂的時期,台灣的棒球慢慢地恢復,也找到了在紅葉掀起三級棒球風潮前的基礎:球隊(六行庫、軍中球隊)、球場(新公園)及組織(台灣省棒球委員會),讓棒球又成為島上最熱門的運動項目,只是兩岸交流,就隨著砲火相向,再度宣告中止。

20170127143944 45

圖說:新公園球場後來被填平,改建為中國式樓閣與湖泊,也讓六行庫大戰熱潮消失。

本文原刊於《圖解臺灣棒球史》,頁32-35

本文作者:王御風、蔡博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