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後勁地區的地方公廟

    「後勁」目前所在的行政區為高雄市楠梓區,周圍被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廠(簡稱高雄煉油廠)及楠梓加工區等石化及電子製造工廠所環繞著。此地名稱來自明鄭時期軍屯制度,因緊鄰著後勁溪,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又在半屏山下,地勢平坦且肥沃,故農業活動發達,清代時期已形成村莊。農業聚落型態延續到日治時期才開始轉變,先是日治末期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的興建,國府來台接收後改為高雄煉油廠,並成為日後石化產業聚落,使當地地貌與生活帶向另一階段的發展,也造成後勁生活環境的污染。

    後勁地區自農業聚落就已發展的傳統宗教,亦隨著社區變遷而轉變,現今重要的公廟有四座,分別是聖雲宮、鳳屏宮、福德祠、萬應公與有應公廟(合祀),共同由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所管理,這幾間公廟不僅是後勁人的心靈依歸,也是在地居民與高雄煉油廠抗爭的精神支柱,由此顯示出後勁人與寺廟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文將透過後勁地區四座公廟的調查與在地信徒訪談,以寺廟歷史的發展回顧後勁人與在地信仰的關係,尤其在民國104年(2015)年底高雄煉油廠區停工後,「反五輕運動」已告一段落,該如何結合地方的歷史脈絡與煉油廠區共生共存,或許從宗教信仰的回溯是一思考的方向。

壹、聖雲宮的保生大帝(老祖)與立筊神蹟

一、聖雲宮的沿革發展

    聖雲宮現址為楠梓區聖雲街129號。康熙58年(1719)《鳳山縣志》所載「慈濟宮:一在鳳山上莊。一在硫磺水莊。一在半屏山後」。乾隆29年(1764)《重修鳳山縣志》中記載「慈濟宮(或稱吳真人廟……),在興隆莊萬丹港口。創建舊,尋圮;乾隆二十八年重修。相傳海岸上漂流神像於此,鄉民立廟祀之(又在一縣署前大街、一在興隆莊新岐鳳、一在鳳山上莊、一在半屏山後勁、一在維新里竹仔港……。)」光緒21年(1895)《鳳山縣采訪冊》所載在今高雄市境內保生大帝廟宇有:「一在桃仔園莊(興隆),縣西北十八里,屋五間,光緒十七年黃見募修。一在後頸莊(半屏),縣西北十八里,屋四間,嘉慶二十一年曾重修」,可見該廟歷史悠久。

    但按〈聖雲宮沿革碑〉[4]提及,早期廟址原位於半屏山的東北側(現高雄煉油廠廠區),而在道光十年(1830),由在地仕紳陳恭德發起募捐遷建於現址,到了明治44年(1911)7月時廟體因風災受損嚴重,經林啟泰(光緒年間生員)[5]、林海等人倡議下重建,於大正元年(1912)動工,歷三年重建完成。至於目前的廟貌則是始於民國79年(1990),由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6]另外組成的重建委員會進行籌備規劃,至民國84年(1995)才竣工,不同於舊貌是傳統兩殿式,以磚瓦、木作為主體的廟宇,新廟約七層樓高,樣貌是屬於鋼筋混擬土施作的現代化廟宇,其興建經費約2億元,除了廟宇的自有資金外,高雄煉油廠在1992年也曾撥款七千萬元作為協助建廟的補助工程費。[7]

    新貌的建築特色為樓層挑高的空間設計,屋頂形式為三重簷歇山頂,格局為兩殿式,正殿位於二樓,一樓則是會議室與辦公廳。據廟方表示[8]原本一樓會議室的位置,是預定規劃作為菜市場(舊聖雲宮外圍的菜市場,因配合廟宇重建而搬遷至鳳屏宮旁邊的空地),市場空間原預定是由會議室延伸至金爐位置,並且將地下室規劃為停車場,但卻因菜市場攤販無意願搬遷回原地,故修改設計作為會議室,地下室則作為一般倉庫使用。

    聖雲宮主祀保生大帝,後勁人稱「老祖」,其開基祖神像為坐於神龕中央的軟枝金身,頭戴通天冠、身著平繡文袍、長鬚細眉鳳眼,面貌慈祥,為後勁居民最主要信奉的神祇。

聖雲宮新貌(陳虹因拍攝)

圖1:聖雲宮的新貌(陳虹因拍攝)

聖雲宮舊貌(何彥廷拍攝)

圖2:聖雲宮的舊貌,翻拍自聖雲宮辦公室照片(何彥廷拍攝)

二、聖雲宮及萬應公.有應公廟立筊神蹟

    聖雲宮保生大帝是後勁的境主廟,當地又稱「大廟」、「老祖廟」,是後勁人的信仰中心,早期信徒時常向老祖問事、求藥籤,[9]而神明傳遞訊息的方式,會藉由「發爐」或「立筊」之不尋常神蹟來傳達。然因保生大帝為境主,在四間公廟中的神格最高,且掌管了其餘三間廟宇,其傳遞的訊息便不一定只是關於聖雲宮廟自身的內容,而是包含了整個後勁地區及地方公廟,例如保生大帝著名的立筊事蹟就與萬應公.有應公廟有關。

    萬應公.有應公廟現址為楠梓區學專路372號。原為兩間廟宇,有應公廟早期廟址安奉於半屏山山腳(現位於高雄煉油廠區內),1949年國府來台,為擴建高雄煉油廠區,便以地易地方式,將有應公廟遷出舊址。遷出後,無重建廟宇,地方耆老將其迎奉至位於後勁國中(原和平國中)東南圍牆邊的萬應公廟合祀。[10]2001年因應高雄捷運施工,故將萬應公.有應公廟遷至學專路現址,如今廟貌為以鐵皮搭建之小廟。

後勁萬應公.有應公廟廟貌(圖片來源:陳虹因拍攝)

圖3:後勁萬應公.有應公廟廟貌(圖片來源:陳虹因拍攝)

    廟旁有一紀念碑,名為「後勁先靈紀念碑」,詳細碑文如附錄,設置此碑的緣由為2012年農曆8月27日保生大帝曾降旨說明曾經埋葬在後勁公墓的先民,因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建校時而被迫遷移至他處,但一直期盼能回到後勁故居,於是請求保生大帝的協助。故保生大帝指示廟產管理委員會在萬應公.有應公廟旁立碑作為先民們的歸宿。接著在2013年聖雲宮舉辦元宵節甘尾會乞龜活動時,活動的最後一天農曆正月十七日,居民在擲筊時,出現了「立筊」,因此廟方由爐主蔡坤芳先生代表信徒請示保生大帝有何事交代,神明降旨有兩件事交代,其中一件就是再次指示廟方於農曆八月六日時,萬應公.有應公舉辦共同祭祀普渡日,應呼請後勁先祖共享宴饗。  [11]由此反映出境主廟對於地域與祭祀的管轄權。

2013年農曆正月十七日聖雲宮立筊,翻拍於聖雲宮內展示照片(陳虹因拍攝)

圖4:2013年農曆正月十七日聖雲宮立筊,翻拍於聖雲宮內展示照片(陳虹因拍攝)

2013年農曆正月十七立筊公告(圖片來源: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照片)

圖5:2013年農曆正月十七立筊公告(圖片來源: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照片)

萬應公.有應公廟旁的「後勁先靈紀念碑」(圖片來源:陳虹因拍攝)

圖6:萬應公.有應公廟旁的「後勁先靈紀念碑」(圖片來源:陳虹因拍攝)

貳、鳳屏宮、黃昏菜市場與福德祠的變遷

後勁鳳屏宮正面照(圖片來源:陳虹因拍攝)

圖7:後勁鳳屏宮正面照(圖片來源:陳虹因拍攝)

一、鳳屏宮與後勁黃昏菜市場

    鳳屏宮現址坐落於後勁東路22號,建廟正式年代已無從考據,但至少在昭和13年(1938)已頗具規模 ,昭和18年(1943)因皇民化政策,使得廟體遭到破壞。民國35年(1946)由蔡達、林水萍及地方信眾共同募捐興建重修結構,並以舊地名鳳山縣半屏山來取廟名「鳳屏宮」,民國63年(1974)因颱風受損,造成廟宇傾廢,地方決議重建並遷於現址,先於民國66年(1977)成立興建委員會,於民國71年(1982)9月19日竣工。[12]新廟空間包含正殿、鐘鼓樓及廟埕,屋頂為重簷歇山式,格局是兩殿式。

    本廟主祀神農大帝,是由大社區青雲宮分靈而來,後勁的林姓地主於清朝末年時,幸娶得大社區許姓地主女兒,林姓地主為求產業能五穀豐收,特於大社區青雲宮神農大帝求得分靈,後因香火漸盛便在後勁建廟奉祀。[13]而大社青雲宮是高雄地區神農大帝的主靈之一,據余玟慧的研究指出大社青雲宮原本的舊廟是配祀註生娘娘、土地公和虎爺,因重建新廟(1981年落成)當時的廟祝越權決定改配祀天官大帝(紫微大帝)及地官大帝(清虛大帝)並未經過神農大帝同意;但奉祀後,基於神明立場又無法打掉更改,所以後來才將鐘樓改為奉祀註生娘娘,鼓樓改為奉祀土地公及虎爺。之後由大社青雲宮分靈出的子廟,後勁鳳屏宮之配祀神也仿照祖廟的形式,此為兩間廟宇相當特殊且直接的關係證明。[14]

    在鳳屏宮旁邊是後勁黃昏菜市場,市場攤販原先都集散於聖雲宮的周圍空地,而現今黃昏菜市場的位置,事實上是鳳屏宮舊廟的所在地,但因颱風受損後,廟方決議重建後改遷至現址。如前所述,老菜市場攤販在聖雲宮重建時而多半搬遷至此,隨著市場攤販的遷移,後勁人活動中心亦隨之轉移至鳳屏宮周圍,原先聖雲宮周圍商家繁榮的景象就因此沒落。經訪談了解攤販之所以不願意回原地,一為攤販與顧客群已形成固定購買路線,沒有再次遷回原地之動機;二為現有地點緊鄰學專路,交通較為方便,而且鳳屏宮廟埕腹地較廣,相較於聖雲宮周圍街道較為狹窄,不易停車購物,故無法吸引攤販回流。除了黃昏市場之外,鳳屏宮的廟埕也成為後勁在地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尤其在反五輕運動階段,更是居民重要的集會場所,目前也是每年舉行反五輕運動紀念晚會的地點,換言之,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例如反五輕運動、政令宣導等訊息傳播,不僅會經由鳳屏宮廣場的廣播放送之外,也與黃昏菜市場內攤販的訊息網絡結合,如同蜘蛛網狀的緊密地連結地方公廟與居民的生活。尤其是在聖雲宮新廟重建時(1990年~1995年),保生大帝被安奉至鳳屏宮祭祀時,進而帶動副境主廟鳳屏宮神農大帝的香火更為興盛。

鳳屏宮旁的後勁黃昏菜市場(圖片來源:陳虹因拍攝)

圖8:鳳屏宮旁的後勁黃昏菜市場(圖片來源:陳虹因拍攝)

二、位於路沖的福德祠

後勁福德祠現貌(圖片來源:陳虹因拍攝)

圖9:後勁福德祠現貌(圖片來源:陳虹因拍攝)

    後勁的地方公廟中,唯一沒有搬遷是福德祠即土地公廟,現址為楠梓區後勁北路與後勁西路的中間,屬於T字形路口(路沖)。臺灣寺廟坐落於路沖位置以土地公廟最為常見,早期聚落的土地公廟則可能是位於庄頭或庄後,即俗語所謂的「田頭田尾土地公」,庇佑著聚落或田莊農作豐收。

    據祠內的《高雄市後勁福德祠整建沿革碑》記載,從《鳳山縣采訪冊》中可得知本祠在咸豐六年(1856)即已存在。[15]然而初期廟宇的樣貌,因缺乏相關資料,已無法得知。不過在民國50年(1961)重新修建時,是採傳統閩南式建築風格,三開間兼帶拜亭的格局,屋頂為馬背山牆形式。[16]之後因廟宇老舊損壞,故在民國97年(2008)11月8日(農曆)動土整建,至民國99年(2010)3月15日(農曆)竣工。

    經訪談在地信徒蔡坤芳先生得知,2008年動土整建時,事實上曾有委員認為廟宇位置屬路沖,腹地不夠寬廣,提議應購置廟宇北方的空地進行重建,然而當地耆老認為廟宇所在地不應隨意更動,並且向市政府申請廟宇土地合法使用通過,因此最終決議原地重建。位於路沖的土地公廟,雖然使得周圍街道狹窄,但卻具有代表後勁舊聚落起點的意涵,走入土地公廟就如同踏進了農業時期後勁村莊的範圍。

參、地方公廟與社區發展的再思考

   一、反五輕運動與地方公廟

    後勁地方公廟與社區之間,除了延續著農業社會信仰中心的傳統,也是居民團結與動員的力量,如同後勁人最為人所知的「反五輕運動」,自民國76年(1987)開始,一直到民國104年(2015)中油關廠而落幕,寫下了臺灣環境保護運動重要的篇章。[17]

    「反五輕運動」與後勁地方公廟的連結起源自萬應公.有應公廟,1987 年7 月,反五輕運動初起時,一位住在金田里的婦女因身染病痛,去萬應公廟擲筊問神意。結果連擲兩次,筊杯竟然掛在供桌邊圈,出現此神蹟後,後勁民眾請當年的爐主陳財,在鳳屏宮內擲筊請示神明,當問到「是否要後勁大團結,堅決反五輕」時,連續得到九次的「聖筊」。[18]飽受長期污染的在地居民,得知此一運動獲得神明支持後,提振了反五輕的信心而紛紛響應。並且為讓運動順利進行於是通過廟產管理委員會及信徒大會的同意支用200萬做為抗爭經費,居民另組成「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作為與中油長期抗戰的組織,然而該委員會的成員之後也同時成為了廟產管理委員會的主事者,故此時的地方公廟及廟務經營方向已與反五輕運動無法分割,當地保生大帝與神農大帝也與環保運動產生連結,而有「環保神明」的稱呼。[19]

    此運動不僅是延續了28年之久的環保抗爭運動,也讓「後勁」這一地區與「反五輕運動」畫上等號,尤其是地方公廟神明也支持在地居民進行抗爭,雖然反五輕運動並非在地神明支持反污染運動的唯一案例,[20]但較為特殊的是在廟產管理委員會及信徒大會決議提撥2百萬做為反五輕運動經費後,「廟產管理委員會」與「後勁反五輕自力救濟委員會」的關係已密不可分,反五輕運動儼然成為廟務經營的主要目標,這也反映在中油關廠之前,聖雲宮及鳳屏宮前設置的跑馬燈,都會顯示中油關廠倒數計時的天數與抗爭標語。

    特別是在2013年聖雲宮舉辦元宵節甘尾會乞龜活動時,居民在擲筊時,出現了「立筊」,神明指示兩件事,如上所述,除了呼請後勁先祖共享宴饗之外,另一件事便是提及「反五輕運動必成功,村民須團結一致」(參見圖5),又再次證明了地方公廟與後勁反五輕運動的高度連結性。

 二、地方公廟與社區發展

    如今在後勁地區假若扣除了地方公廟與「反五輕運動」的歷史,公廟的歷史似乎在居民的腦海中就產生了歷史記憶的斷裂,此現象可從廟宇委員訪談時觀察得知,委員們能夠清楚敘述抗爭運動的事蹟與中油協商抗爭的過程,但若詢問聖雲宮、鳳屏宮、福德祠、有應公與萬應公廟之興建歷史沿革與早期文物時,卻只能約略的說明,很多記憶是模糊不清的。這顯示出後勁地方公廟廟務的經營,已深受反五輕運動的影響,使得其在經營方向上與一般公廟不同,一般公廟所著重的傳統宗教文化保存與推廣、年輕信徒的培育、廟宇周圍商家的經營、神威的傳播等管理層面,在後勁地區較為少見。

    雖然地區設置有地方文化館-後勁文物館,[21]展示了後勁自然生態、宗教文化、祖先等歷史文物,但或許是因設置地點位於活動中心五樓,實際上與後勁居民的生活連結很低。至於四座公廟,統一從農曆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連續五日的酬神謝戲活動,包含有陣頭與神明遶境、設宴聚餐,以及乞龜活動等,是在地一年一度的盛會,俗稱「甘尾會」,[22]此活動興起於民國35年(1946),在民國89年(2000)更結合高雄文化節曾擴大舉辦,但隨著人口外移嚴重,至今每年活動雖可吸引人潮,但實際上多為返鄉的遊子及鄰近社區地信徒,社區活絡的氣氛也僅能延續幾天。

    隨著2015年中油關廠後,反五輕運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後勁人期盼能將原有汙染的環境進行綠化及生態復育,並以發展生態公園為規劃方向,[23]反觀後勁地方公廟廟務的經營,事實上是面臨到社區沒落、耆老凋零、新一代信徒與人口流失等問題,廟方似乎還在後反五輕時代中尋求發展的方向,雖然廟方已在鳳屏宮旁興建香客大樓,並預定於今年完工,應是希望吸引更多進香的信徒,以帶動社區發展,然而若從後勁與地方公廟間豐富的歷史發展與生活經驗來看,如何讓居民們重新喚起已遺忘的在地生活的歷史記憶,或許是地方公廟與社區發展可再思考的面向之一。

肆、結語

    本文透過後勁地區聖雲宮、鳳屏宮、福德祠、有應公與萬應公廟的沿革發展,以及地方公廟與反五輕運動的關聯,探討此地區的特殊歷史發展。從中觀察到廟務發展在反五輕運動告一段落之後,事實上面臨到更多的問題,尤其是新一代的信徒已與在地信仰歷史逐漸缺乏連結,社區的發展除了思考生態復育與環境問題的同時,該如何讓居民們能夠連接起已遺忘的在地歷史記憶,也是同時需面對的問題。

 

參考文獻

  • 專書

鄭水萍.南方文化研究室(2000),《後勁大代誌》。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

杜劍鋒(2004),《失落的桃子園》。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不詳(不詳),《高雄市後勁廟宇簡介》。高雄: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

陳玉峰、楊國禎(2014),《環保神明大進擊-後勁反五輕世紀終戰前夕(上)》。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 期刊論文

呂欣怡(2016),〈土地、社群、信仰:解析俗民環境論述〉,《科技、醫療與社會》,22期,頁67。

謝貴文(2006),〈論後勁鳳屏宮的神農信仰〉,《高市文獻》19:(3),頁117-130。

  • 學位論文

呂欣怡(1992),《後勁反五輕運動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玟慧(2010),《高雄縣神農大帝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網頁文獻

自由時報,〈清明前夕 303無嗣祖魂歸後勁〉,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07月11日。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63521

  • 雜誌刊物

黃佳平(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執行長)(2015),〈回顧後勁反五輕運動〉,《新使者》150期,頁58-61。

附錄

    碑記全文「後勁公墓始建於何時,因乏文獻記載已不可考,唯依多位地方耆老口述稱,於清明時節掃墓祭祖時,不時可見清代墓碑墳塚分散其間,其中發現墓碑年代有早至乾隆時期者,最令人印象深刻。後勁公墓直至高雄海專(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前身)校本部遷至本地,因校地所需,使陸續遷移廢除,經清理後估計有三百零三具遺骸,初期由高雄市公墓管理單位將骨骸集中至後勁納骨塔內,近年因該地區發展迅速,被重新規畫為商業用地,納骨塔也一併被廢除,這些先人骨骸再度被遷移至燕巢深水公墓安葬。許是後勁公墓先民不忘故居,遂與後勁境主保生大帝訴思鄉之情,經保生大帝仁心體會,陸續降爐提示信徒,並隨後於西元二零一二年(壬辰)農曆八月二十七日降下八檯神輿,諭示於農曆十月十五日辰時動土吉日,奉請無嗣先祖魂魄歸位於萬應公祠旁,設碑悼念同享煙火,並於農曆八月六日,萬有應公共祀普渡日,呼請後勁先祖共享餐宴,以此誌之。」

 

[*] 本篇文章之完成得力於高雄市議會黃石龍議員、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黃奕凱主任委員、蔡居成委員、信徒蔡坤芳先生等人鼎力相助,特此致謝。本文蒙兩位匿名審查委員指導,惠予寶貴意見,亦特此致謝。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專案研究助理,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

[‡]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4] 〈聖雲宮沿革碑記〉置於廟內龍門旁的牆壁上,相同內容亦可見於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出版的高雄市後勁聖雲宮、鳳屏宮、福德祠、萬應公與有應公廟的廟宇簡介,以及鄭水萍.南方文化研究室,《後勁大代誌》(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2000年),頁69。

[5] 後勁林氏家族,開基祖林喜,乾隆年間來台,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下和鄉鼎尾社。清季貢生林惠安、林啟心,生員林啟泰,日治保正林正海,林媽妲為該族著名人士,參見鄭水萍.南方文化研究室,《後勁大代誌》,頁39。

[6] 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是屬於委員會爐主制,後勁四座公廟同屬廟產委員會管轄,其間以聖雲宮歷史最久被奉為社區境主廟,而廟產屬於祭祀公業,凡是設籍後勁地區之居民,皆可享有信徒之認可權利和義務。委員每四年改選一次,由地方信徒以鄰為單位、票選信徒代表,經由信徒代表票選十五席管理委員、五席監察委員,各組幹部由委員互選產生,爐主則是擲筊請神明決定。見鄭水萍.南方文化研究室,《後勁大代誌》,頁73。

[7] 呂欣怡,《後勁反五輕運動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論文,1992年),頁99。

[8] 感謝蔡居成委員接受訪談時提供的資訊。

[9] 向保生大帝求藥籤是後勁人共同的地方記憶,與聖雲街上的中藥鋪有著緊密的連結,現仍有營業者為正長生藥鋪。另在後勁文物館仍保存早期印製藥籤的木製刻版。

[10] 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發行,《高雄市後勁廟宇簡介》。

[11]自由時報,〈清明前夕 303無嗣祖魂歸後勁〉,資料檢索日期:2016年07月11日。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63521

[12] 謝貴文〈論後勁鳳屏宮的神農信仰〉,《高市文獻》19:3(2006年9月),頁125。

[13] 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發行,《高雄市後勁廟宇簡介》。

[14] 余玟慧,《高雄縣神農大帝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頁171。

[15] 《鳳山縣采訪冊》:「福德祠,一在後勁莊(半屏),縣西北十八里,屋一間,咸豐六年生員林啓泰董修。」

[16] 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發行,《高雄市後勁廟宇簡介》。

[17] 呂欣怡,〈土地、社群、信仰:解析俗民環境論述〉,《科技、醫療與社會》,22期(2016.4),頁67。

[18] 呂欣怡,《後勁反五輕運動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論文,1992年),頁78。

[19] 陳玉峰、楊國禎,《環保神明大進擊-後勁反五輕世紀終戰前夕(上)》(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14年),頁35-36。

[20] 在1987年反五輕運動之前,最著名的是「鹿港反杜邦」設廠事件,反杜邦運動也運用了在地信仰媽祖的力量號召群眾,阻止了杜邦設廠,進而影響了之後的反污染自力救濟運動。

[21] 後勁文物館是由中油提撥回饋金,成立的財團法人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由基金會所規劃的地方文化館,包含後勁自然生態、後勁大代誌、後勁人與神明等七個展示區。

[22] 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發行,《高雄市後勁廟宇簡介》。

[23] 黃佳平(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執行長),〈回顧後勁反五輕運動〉,《新使者》(2015年10月),頁58-61。

 

本文作者:陳虹因[†]、王御風[‡]

 

本文刊登於高雄文獻第6卷第3期,頁1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