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球地表和海面的總平均溫度創下自1880年有觀測紀錄以來最高的一年。臺灣的溫度亦同步創新高,7月與9月的全臺均溫都創下1947年以來的最高溫紀錄。臺北8月份的平均溫度為30.19˚C,亦創下歷史新高紀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指出,臺灣在過去百年呈現長期增暖趨勢,年均溫在1911-2009年期間,上升了1.4˚C,約為全球年均溫上升量的2倍。

為檢驗臺灣地區增暖機制的相對重要性,氣候研究比較了相鄰近的人口稀疏地區與人口密集都會區的增暖速率,例如,彭佳嶼與基隆、蘭嶼與臺東。結果顯示,都會地區的增溫幅度約為非都會區的2倍。此分析中,非都會區之增暖被設定為反應全球暖化的背景值,而都會區的增暖輻度則是除了全球暖化的影響外,還需額外考慮因大量人口聚集而產生的都市熱島效應。上述比較結果可歸納出臺灣對比全球平均溫度的2倍明顯增溫幅度,應是全球暖化影響及臺灣高人口密度下所衍生的都市熱島效應,兩者的加乘結果,且此二機制對區域暖化的貢獻程度相當。

    在西南季風盛行的臺灣,夏季地表溫度的變化與降雨活動息息相關。臺灣在夏季通常會有午後雷陣雨。高溫的地表空氣夾帶著蒸發的水氣上升,經由強烈的對流作用到高層遇冷而形成雲層,在累積可觀的水氣之後,密集雲系開始降雨。過程中,產生的雲系一來隔絕日照,二來所降的雨滴落地後有助於使地表降溫。雙重作用下,高溫的地表得以適當的降溫,呈現一個讓高溫得以舒緩的負回饋機制,有助於維持地表溫度的穩定。因此,夏季的季節平均溫度與降雨的關係,大致呈現反相位的變化-多雨年對應較低的季節平均氣溫,少雨年則對應較高的平均氣溫。

2014年8月除了月初有一波西南氣流帶來的降雨之外,整整一個月都沒有颱風帶來降雨。整體的大氣環境表現出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增強西伸。在高壓當空時,除了會減少颱風靠近臺灣的機會,其所導引的下沉氣流,也會減弱對流活動與阻礙雲層形成。烈日當空之下,遂造成氣溫顯著升高。

20161106172913 8

▲(熱翻了,大家都想吃冰來降溫 圖片來源:鄭亦茹 攝)

 在對應的海洋環境方面,2014年熱帶西太平洋與中太平洋的海溫也出現異常增溫。臺灣也受到周遭增暖海水的影響,情況猶如一塊石頭放在熱水中浸泡,時間久了,自然隨之增溫。

    2014年臺灣夏季的高溫,同時也反應了降雨的減少。不僅颱風雨減少,連季節性的西南季風降雨也因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而減弱,少了這兩類主要降雨的降溫機制,使得2014年的臺灣不僅熱翻了,緊接著還需面對降雨減少所引發的水資源不足的問題。2015年全臺恐將面臨限水與乾旱的挑戰。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翁叔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名詞解釋

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意指:都市地區的溫度持續比周圍鄉村地區高的現象,稱為都市熱島效應。依據日本統計,各大都市每年氣溫約升高0.01-0.05℃;而都市市區與市郊的氣溫則因都市規模(人口)而異,歐美各大城市最大溫差可達5-10℃。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1)工廠及家庭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產生廢熱,直接導致氣溫上升;(2)由於煙塵等形成煙霧層,使都市成為溫室,夜晚至早晨仍燠熱;(3)市區內因建築物的增加而擾亂氣流之熱交換;以及(4)都市地表面之熱平衡特性。因此,除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廢熱的損失、能源的回收與再利用之外,都市如何利用自然條件以及再生能源,應納入都市建設的考量,期使都市生活品質能同時兼顧生活機能與環境保護。

延伸閱讀:

有史以來最熱 2014年高溫再破紀錄〉、〈當寒暑成災(四): 仿海綿絕熱島?〉、〈氣候變遷或是環境變遷

本文作者:陳昭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