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域洋流之海洋雷達觀測系統

台灣位於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交界之處,屬於東亞季風區,每年6-8月為西南季風盛行季節,10月到隔年3月則轉為東北季風,風向呈現明顯季節變化。在其東邊太平洋海域上,由赤道東太平洋往西太平洋流動的北赤道洋流,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於西太平洋沿著流動方向的右手邊方向偏轉,即受到北半球之柯氏力影響,轉成由熱帶向北流動的洋流,形成水溫高、流速快、顏色深之黑潮,為將大量熱量和水氣向中、高緯度輸送的暖流。黑潮主流由台灣東岸的太平洋海域往北朝日本流去,另一分支由台灣南端流入巴士海峽,再分而為二,一部分往西流入南中國海,另一部分沿著台灣海峽北上,在台灣北方海域再會合回黑潮主流。

台灣周遭洋流系統,由於地形(如巴士海峽、台灣海峽)與氣象(季風、颱風)因素,呈現多變現象,亟待建置一套完整之觀測系統加以監測。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自2009年起,耗時6年建置「環台岸基海洋雷達系統」,於台灣周遭海岸每隔70-90公里距離,總共建置17座海洋雷達站,包括12座長距離型高頻雷達站及5座標準型高頻雷達站,觀測台灣周遭150公里海域範圍之表層洋流,提供流速、流向等觀測資料,以約10公里 (目前已可調整至3.75公里)網格點之空間解析度呈現,提供即時之監測海流資訊。

依2013年的海洋雷達之洋流月平均觀測資料之分析結果顯示,台灣東岸的黑潮主洋流於1-3月期間逐漸增強,但主流靠岸距離較近。4-5月時,黑潮主流分佈範圍逐漸向外海擴展,6-8月不僅擴展範圍達到最大值,流速亦逐步增強到最大值,9-10月則漸漸減弱,黑潮主流開始往近岸縮減,於11-12月時,主洋流之流速與空間分布範圍降到最低值。海洋雷達觀測資料清楚呈現台灣東岸黑潮主流之季節變化特性,其強度與範圍於西南季風時期,因流向與西南季風風向一致往北,呈現增強並往外海延伸現象。東北季風時,因往北流向與往南季風風向相反,致使主流之強度與範圍,呈現減弱並靠向近岸之現象。由此可知,海洋雷達之觀測結果驗證過去的海洋研究現象有著同樣的趨勢。

海洋雷達所提供之洋流觀測資料,因具即時資料的屬性,於落水救難事件時,可提供即時洋流變化趨勢,有助海巡署判讀漂移位置,可迅速到達現場搜救,提升救難效率。大量觀測資料之研究,將有助了解台灣海域之洋流變化現象,可協助預測技術之發展,而其預測應用,將有助漁業、觀光產業的發展,呈現多面向實用價值,為國內海洋科技的重大發展。

 20161106172909 42

▲ 海洋雷達觀測之2015年3月洋流平均圖 資料來源:國家實驗

   研究院
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楊文昌∣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延伸閱讀

「環台岸基海洋雷達系統」 可望預警海嘯〉、〈海洋雷達建置妥 台海流向一把抓

本文作者:陳昭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