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移民:帶動高雄發展先鋒

高雄市是個移民城市,大多數的高雄市民都是從其他縣市,甚至是中國大陸移民而來,這也造就了高雄市有名的「移民色彩」,能夠敞開心懷認同外地人,例如高雄市長多半都是外地人,這種現象在其他城市相當罕見,也可證明高雄市對外來移民者的開放態度。在這麼多的移民者中,其中以澎湖移民對高雄來的最早、影響最大,時至今日,仍可見澎湖移民在高雄落地生根的痕跡。

20170210154317 48

圖1:位於高雄市鹽埕區的文武聖殿為澎湖人所建。(圖片來源:何彥廷 攝)

高雄市發展轉捩點是日本政府在1908年決定重新修築高雄港(當時稱為築港),讓日漸發達的南部製糖產品由高雄港進出,這不僅帶動了高雄未來突飛猛進的發展,也讓大量移民進入高雄市,這些移民分別來自於澎湖、台南、屏東、嘉義,後來還有北部的客家人,其多半都是擔任基層工人、農人,久而久之,也就定居高雄市。

早期移入高市的族群中,以澎湖籍人士對高雄影響最大。澎湖發展甚早,約自宋元時期,就有漢人在澎湖活動,但澎湖天然環境不佳,不但土地貧瘠,更常有天災,導致居民紛紛移往外地,其移民目的地,原為恆春、安平,但隨著1908年高雄港擴建帶來的發展,轉至高市地區。

早期澎湖移民,除了以勞力維生及經商,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階層,就是教授漢學的「澎湖師」。由於澎湖地區受漢人影響比台灣還早,因此對中國文化的熟悉度,自然遠非日治時期才全力發展的高雄所能比。早在1767年(乾隆32年),澎湖建立文石書院,培育不少文人,文風鼎盛,日本領台後,已經沒有科舉可讓這批文人當官,為了謀生,他們來到高雄市設帳教徒,成為高雄主要的私塾教授者,傳授漢文,也成為高雄文學的啟蒙者。

澎湖移民來到高雄後,漸漸闖出一片天。例如在1913年(大正2年)成立「南部製酒株式會社」的旗津陳光燦家族,其在日治高雄,可說是與陳中和並稱的富商,陳中和創辦的「新興製糖株式會社」也有陳光燦的投資。而以陳光燦為主的澎湖有力人士更成立「澎湖同鄉會」,凝聚澎湖同鄉的力量。

最早發起團結澎湖同鄉組織的,是前清秀才林介仁,他在1927年(昭和2年),結合澎湖旅高有力人士,如陳江力、陳光燦、陳仕春、陳為、黃格、郭抗、林成、鄭綿、蔡趁等人,向日本政府登錄組織高雄「澎湖廳民會」,正式開啟澎湖同鄉在高雄市的光榮歷史。而這股力量,到了戰後選舉時發揮的淋漓盡致。

1950年(民國39年),國民政府試行地方自治,高雄市也舉辦戰後首屆市長及市議員選舉,在此選舉中,最受人注目的是「同鄉會」力量的呈現,尤其是「澎湖同鄉會」,在澎湖人投澎湖人的信念下,澎湖同鄉不僅拿下28席市議員中的8席,首屆市長更由澎湖籍的謝掙強當選,這是澎湖人在高雄政壇力量最強大的時刻。

謝掙強是一傳奇性人物,其原名謝朱沛,年輕時,與許多澎湖鄉親一樣,離鄉背景到高雄市討生活,在楠梓高再福醫師診所打雜,後來為追求更好的發展,前往大陸汕頭,因緣際會,投入軍政,成為台籍「祖國派」代表人物,曾加入台灣義勇隊及台灣革命同盟會。戰後回台後,以其「半山」背景,歷任台南縣新化、虎尾區長、嘉義市長、台南縣政府主任秘書,第一任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時,謝掙強返回故鄉澎湖參選獲勝,成為國代。其就任國代後,居住於高雄市新興區,時常與高市政壇人物交往,並著手佈署高雄市長選戰,果然讓其成為首屆高雄市長,後更連任成功,成為戰後民選的首位高雄市長,也開啟戰後高雄政壇的「同鄉會」風潮。

20170210154336 100

圖2:首任高雄市長謝掙強。(圖片來源:何彥廷 翻攝)

謝掙強能夠在高雄市擔任兩屆市長,除了同鄉的投票外,許多在高雄市發達的澎湖人更是成為其後盾,當時高雄市的建築、娛樂業,都有澎湖鄉親的蹤影,例如當時的金城大戲院,就與澎湖同鄉會是同一棟建築,可見澎湖鄉親在高雄的發展。

「同鄉會」在高雄政壇的風光維持了一段時光,除了「澎湖派」外,尚有「台南派」、「嘉義派」等,但當移民第二代、第三代,開始認同高雄,覺得自己是「高雄人」,而不是「澎湖人」時,終使「同鄉會」風光不再,也無法主導大局,但高雄市與澎湖政壇人物「交流」仍多,如前立委陳光復、前議長蔡見興都回到澎湖參選,兩地政壇仍相互影響。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最能感受到澎湖「滋味」的,莫過於路上林立的海鮮店,高雄市有名的海鮮店,多半強調是「澎湖料理」,店內的招牌菜,如金瓜米粉等,都是源自澎湖,這些陪伴高雄民眾多年的好味道,也說明高雄與澎湖的緊密相連。

從高雄到澎湖,交通相當方便,也有許多高雄民眾前往澎湖觀光。下次當你前往澎湖時,可別忘了這塊土地,其實是和高雄市的發展息息相關。

本文作者:王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