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領事館歷史概說

英國領事館歷史概說/王御風[1]

 

20161106172848 20

 

英國領事館的設立,可說是清末列強在高雄地區的活動縮影。外國政府、商人、傳教士透過打狗港(今高雄港)的開港,進入高雄,以旗後與哨船頭為中心,建立海關、領事館、教會、醫館,帶來西方的行政、宗教、醫療體系,改變了高雄的風貌。

英法聯軍與天津、北京條約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後,中國大門終被打開,南京條約的五口通商,讓外國商人及傳教士踏上中國土地,但外人並不以五個港口為滿足,加上大清對於條約並未完全遵守,終使雙方戰火再啟。一八五七年開始,兩場英法聯軍,直搗大清南方的廣州及首都北京,也讓北京著名的圓明園在大火中成為斷垣殘壁,兩次英法聯軍所簽訂的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中,增開許多港口,其中台灣及淡水皆列名其中,也讓外人進入台灣,徹底改變台灣命運。

 

鴉片戰爭大清雖慘敗,但心中並未服輸,僅認為是技不如人,並未完全遵守條約,甚至對「夷人」的鄙視還常顯露於外,如廣州民眾拒絕遵守南京條約,讓外人入城,英國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投訴,葉名琛置之不理。加上中國對於國際事務的不熟悉,因此對於南京條約並未完全理解,英國根據南京條約要求進行內文修改,也就是換約,但大清也不予理會,這讓英國非常生氣。

一八五六年,一艘掛著英國國旗的中國船「亞羅號」(The Arrow)遭到中國強行檢查,引起中英兩國爭論,英國認為中國不遵守條約。同年又有法國傳教士在廣西被官府處死的「西林教案」,也讓法國大為不滿,於是英法兩國聯手,於一八五七年進攻廣州,俘虜葉名琛後,持續揮軍北上,於一八五八年攻下天津外海大沽口,京城門戶洞開,清廷只好求和,簽下中英、中法天津條約,並約定隔年到北京換文。

一八五九年,英法使節前來換約時,卻在大沽口遭到清軍砲擊,讓英法兩國異常憤怒,一八六○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下大沽口,更一口作氣拿下天津與北京,咸豐皇帝逃往熱河,聯軍為給大清一個教訓,統帥額爾金縱兵搶燒皇家花園圓明園,大火燃燒兩晝夜,這是有名的「火燒圓明園」,而大清也只好簽下北京條約。

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中准許公使入京,開放更多的港口,也確立對傳教士的保護,同時割讓了九龍半島給英國,讓外人勢力更進一步深入中國。而對大清來講,這一仗讓他們認清現實,開始遵守條約,與外人合作,平定遍地的反抗軍。

對台灣而言,在天津條約中明訂開放台灣(應指府城安平)、淡水兩港口,台灣正式開港。後來法國駐福州稅務司擴大解釋,認為港口分「正口」與「子口」,所以安平、淡水為正口,打狗、雞籠為兩港的子口,所以條約僅開放兩口,但實際卻是開放四口,外人也就從這四個港口,陸續進入台灣,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外商、傳教士與醫師的腳步:郭德剛、馬雅各、萬巴德、李庥

天津條約簽訂後,台灣開港,雖尚未正式設立稅關,但洋商的手腳飛快,早已進入打狗,如今更藉由條約的力量,入駐旗後對面的哨船頭,此地已成為洋人的新聚集地。

外人來到打狗,最早是美商羅賓奈洋行(W. M. Robinet & Co),其於一八五五年三、四月間,在打狗購買米、糖至香港販售,引起美商興趣,其與奈伊兄弟洋行、威廉士洋行合夥經營打狗貿易,並於一八五五年與台灣道裕鐸簽訂貿易合約。奈伊兄弟洋行、威廉士洋行後陸續撤出,僅由羅賓奈洋行經營,因當時主要聚落在旗後,為安全起見,羅賓奈洋行主要以哨船頭為基地,在此興建倉庫、住屋、碼頭及訊號台,也奠定外人在哨船頭的基礎。

羅賓奈洋行在一八五八年瀕臨破產,繼之而起是顛地洋行(Dent & Co.)。一八五九年,寶順洋行的奧利佛船長(Captain Oliver)來到打狗,租下羅賓奈洋行旁的土地,希望能取代羅賓奈洋行在打狗的地位,但同年(一八五九年),在其他地區與顛地洋行競爭的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也由沙利文船長(Captain
Sullivan)率領到達打狗,並於一九六○年二月成功得到哨船頭另一塊土地建立倉庫,使得兩大洋行都在哨船頭建立了據點。

打狗開港後,西方人來到此地,大概有兩大目的:一是商業,另一則是傳教。在傳教部分,可分為天主教及基督教兩大系統,天主教道明會早在一八五九年即有郭德剛來到打狗傳教,並於一八六○年設立玫瑰天主堂,到了一八六三年更在萬金成立天主堂,在南臺灣積極傳教。基督教長老教會則以馬雅各醫師的醫療傳教為先鋒,但正式牧師則是以李庥牧師為首,李庥牧師來台後,必能為傳教事業帶來更多的活力。

一八五八年天津條約簽訂後,允許西方宗教進入台灣傳教,最早進入台灣是天主教道明會郭德剛(Ferdnando Sainz),他更於一八六○年在前金海濱地蓋起教堂,此一美麗教堂是荷蘭時代後,第一間在台灣設立的教堂。

 

郭德剛為西班牙人,天主教道明會士,一八三二年出生,一八五四年進入道明會玫瑰省,一八五八年於菲律賓晉鐸,一八五九年在台灣開放傳教後,五月奉命經自馬尼拉經福建來到台灣傳教。 

身為首位傳教士,其傳教歷程格外艱辛,他首先在戲獅甲租屋居住,但台灣民眾對西方宗教仍抱有仇視心態,使其傳教工作並不順利,後於一八五九年十二月,以六十銀圓向前金居民購得土地,開始興建傳教的教堂,先以簡單稻草搭建,一八六○年則以六百銀圓建立平房,一八六二年更以兩千五百銀圓興建西洋堡壘式教堂,也成為當地最美麗的地標。

20161106172849 71

 

繼天主教道明會而來的是基督教長老教會,首位來到打狗是馬雅各醫師(James L. Maxwell)。馬雅各醫師為蘇格蘭人,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後至柏林和巴黎大學醫學院深造,並決心獻身於海外傳教,也是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派駐台灣的海外宣教師。一八六三年八月他從英國出發,十二月四日抵達上海,一八六四年一月二日抵達廈門,學習當地語言,十月五日,為了考察未來的宣教區,其抵達打狗,後也到府城、埤頭,三十日返回廈門。

一八六五年五月二十六日,馬雅各醫師由杜嘉德牧師與三名助手陪同,從廈門出發,五月二十八日抵達打狗,三日後前往當時台灣第一大城—府城,並於六月十六日在西門城外看西街設立醫館及教堂。但因當地謠傳他會殺害漢人取腦漿,造成民眾恐慌,七月九日反對者包圍醫館,並揚言拆毀教堂,官府諭令其離開。他只好回到最初來到台灣的打狗旗後,七月十二日於通山街租屋做為禮拜堂和醫館,於七月十六日由杜嘉德牧師主持開設禮拜,此為打狗醫療傳教的開始。一八六六年又在旗後山腰處興建禮拜堂及醫館,已在旗後成功立足,這棟於一八六六年啟用的西式醫館「旗後醫館」,可容納八位病患,是台灣第一座西式醫館。

這間全台第一的西式醫館,之所以能吸引了許多地區的病患來就診,不僅是因為馬雅各,還有日後被譽為西方「熱帶醫學之父」的萬巴德醫生(Dr. Patrick Manson), 萬巴德醫師於一八六六年六月派駐至打狗擔任海關醫官,在旗後醫館開幕後,也擔當重任。一八六八年因安平砲擊事件,馬雅各醫師可以重返府城行醫及傳教,其於二老口再設教會與醫館,這間醫館被稱為「舊樓醫館」,一八七一年馬雅各醫師返回英國休假,一八七四年英國宣教師們新蓋一間醫館,遂被稱為「新樓」,也就是台南「新樓醫院」的前身。

馬雅各醫師離開打狗後,旗後醫館就交由萬巴德醫師主持,一八七一年萬巴德醫師轉往廈門,醫館交由萬巴德醫生之弟萬大衛醫師(Dr. David Manson)接管,一八七五年由連多馬醫師(Dr.
Thomas Rennie)接任館長,一八七九年由梅醫師(Dr. W. W. Myers)負責,一八八六年梅醫師設立了慕德醫院(David Manson Memorial Hospital),院內附設醫學課程,此為台灣第一所醫學院。可惜的是,一九○一年三月,梅醫師離開台灣後,就將醫院捐給英國教士會,一九一○年,因為醫師的缺乏,此處變成療養院,一九一六年廢院,一九二七年售出,所得全數捐給新樓醫院。南臺灣的西方醫療系統,也改以府城為中心,但台灣西洋醫學的起點源自於打狗,更可說是熱帶醫學的發祥地之一,在醫學史上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一八七一年四月一日至九月三十日萬大衛醫師的醫務報告,在打狗及台灣府,病例最多依次為眼疾(251件)、瘧疾(233件)、脾臟腫大(107件)、慢性潰瘍(106件)、慢性風濕(81件)、消化不良(81件)、梅毒(53件)、皮膚病(51件)、肺結核(40件)、下痢(23件)、喘息(18件)、赤痢(15件)、肝臟腫大(9件)、甲狀腺腫(3件)、心臟病(2件)、動脈瘤(1件)、泌尿結石(1件)。[2]可見眼疾與瘧疾是當時台灣南部最棘手的疾病,尤其是瘧疾更是西方人來到熱帶後所無法克服的疾病,萬巴德醫師在打狗與廈門的研究發現,瘧疾是由寄生蟲所引起,並藉由蚊子傳播,為瘧疾的防治邁出一大步,也使萬巴德醫師被尊為「熱帶醫學之父」,日後其於香港創建的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更是孫中山的母校。[3]

繼馬雅各醫師後,基督教長老教會第一位來台的牧師: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也於一八六七年奉派來台灣,因為馬雅各醫師以旗後為基地,故李庥牧師也來到旗後,一八六八年馬雅各醫師轉赴府城後,李庥牧師以旗後為中心繼續宣教,一八七一年加拿大長老教會首任牧師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ey)來台後也先從打狗上岸,並拜訪李庥牧師,經李庥牧師建議,兩人以大甲溪為界,分為南、北兩地宣教。

李庥牧師的宣教區,從南台灣到東台灣,在其努力下,陸續於埤頭(鳳山,1869)、阿里港(里港,1869)、東港(1870)、琉球(1870)、阿猴(屏東,1871)、林仔邊(林邊)的竹仔腳(1871)、鹽埔(1871)、楠仔坑(楠梓,1873)、橋仔頭(橋頭,1873)等地設立教會,其更翻山越嶺,到東部蟳廣澳、石牌、石雨傘、里弄等地創設教會。

李庥牧師除傳教外,更重視於傳教人才的培育,其在旗後成立「傳教師養成班」,更在府城新樓設立「大學」(今台南神學院)後,親自教授舊約概論及天文、地理等科目。他更全力鼓吹「女學」,在當時重男輕女的觀念下,此見解相當難得,也備受爭議,台南教士會內部分成員就認為設立「中學」應優於「女學」。在東奔西跑下,李庥牧師因積勞成疾,於一八七九年九月感染瘧疾,不幸過世。

李庥牧師過世後,其夫人繼承遺志,服完喪事後,立即巡視李庥牧師所創建的教會,且向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女宣教會申請留在台灣,成為台灣的女傳教士。此一申請於一八八○年二月獲准,她成為台灣首位女傳教師,致力於婦女傳教,並積極創建女學,並捐獻三百鎊興建校舍,在其努力下,校舍於一八八四年七月完成,但因清法戰爭,正式開學在一八八七年二月,此為台灣第一所女子中學,也就是今日的台南市長榮女子中學,[4]李庥牧師的遺願終告完成。

 

領事館與海關在打狗

外人來到台灣後,最能代表官方的是領事館及海關。當時西方勢力最強大者為英國,因此英國也在台設立領事館,保護其僑民及英商,但英國駐台副領事館設立以來數度遷移,一八六一年七月二十九日,英國駐台副領事史溫侯(Robert Swinhoe)剛抵達台灣時,在府城設立了第一個英國駐台副領事館,但隨即於一八六一年十二月遷往北部的淡水,後史溫侯於一八六二年五月因無法適應淡水天氣,倉促回英國調養身體,一八六四年一月才回到淡水,八月史溫侯即南下評估,促成英國副領事館再度遷移。

至於為何要將副領事館遷移至打狗,史溫侯表示有幾個原因:一是台灣目前職級最高的首長:台灣道位於府城,而淡水到府城路程遙遠,如有急事要與道台商議,相當不便。二是就這幾年的貿易額來看,南部打狗、安平為北部雞籠、淡水的兩倍,有在此設置副領事館之必要。三是安平港每年西南季風吹拂期間,海沙飄移,洋船較難停泊,洋商皆以港口狀況較好的打狗為主要基地,所以副領事館決定在此地設置。

英國打狗副領事館暫時位於顛地洋行(Dent & Co’s)停泊在旗後的三葉號上,此為英國政府向顛地洋行租借的船隻。英國駐台副領事館也於開幕當天公布〈打狗領事港口規則〉,此由副領事史溫侯親自草擬,共計十條。其中規定英船在到達二十四小時內,船長需將船舶文件、艙單抄本等交付領事館,除非是星期例假日,違者將處一百銀元以下罰金。要離開打狗港,也需要先通知領事,並在開航二十四小時前,將開航旗升起,違者同樣處一百銀元以下罰金。此外還有英國水手及人民在打狗的行為規範,規則中也強調,英船除了領事港口規則外,也需遵守打狗海關頒布的港口章程,這兩項規章是英船在此需服從的最高準則。

20161106172850 44

 

史溫侯一直建議能將駐台副領事提升為領事,如此才能與道台直接對話,一八六五年二月四日,史溫侯升任為駐台總領事,成為英國駐台首任領事。一八六五年五月,領事館也在三葉號上度過六個月後,遷移至旗後岸邊中式兩層樓樓房。

一八六五年天利洋行雇用來自廈門的工匠,並使用從廈門運來的建材,在旗後興建一棟新的房舍,據了解,史溫侯對此相當滿意,向英國駐北京公使極力爭取購買獲租下此建築,成為新的英國領事館,而當時財務狀況不佳的天利洋行也希望英國能夠購買,解決其財政問題,但最後英國僅決定租下此地,而非購買。並於一八六六年五月搬入新的房舍。此建築的搬遷過程,雖然都是由史溫侯主導,但他卻在一八六六年四月調任廈門署理兼駐台領事,上班地點在廈門,所以他也無法親自體驗這個夢想已久的住所。

在英國副領事館來到打狗之前,打狗海關也在同年(一八六四)成立。天津條約除規定台灣開港外,也要求設立各埠成立新式海關,但台灣設立海關時間較遲,直到一八六二年七月十八日才在滬尾成立海關,由區天民以海關監督主持關務,一八六三年十月一日由麥威士(William Maxwell)擔任稅務司,是洋人管理台灣海關之始,同日雞籠海關也成立,附屬於滬尾海關。

一八六四年五月五日,麥威爾南下打狗設立海關,此為台灣南部第一個海關,辦事處一如英國駐台副領事館,設在船舶「尋路者號」上。八月一日,麥威爾公布了〈打狗海關關稅章程〉,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辦公,其中規定洋船入港四十八小時內,需將船舶文件及進口艙單交付給領事,如無領事,則交給海關。

無論是領事館升格、南遷打狗,或是搬進新館舍,都是由英國第一任駐台領事史溫侯所主導,因此他對打狗英國領事館格外重要。史溫侯除了外交專才外,有關博物學的研究更是有名,尤其他在台灣公務之餘,經常四處調查,將台灣特有鳥類及動物介紹給世人,也獲得肯定,例如台灣的藍腹鷴在英國就是以史溫侯命名(Swinhoe’s Blue Pheasant),相信他此次來到打狗任職,更能將打狗的動物及鳥類,推上國際舞台。

史溫侯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八五四年由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推薦,參加外交部舉辦的領事人員考試獲得錄取,於四月抵達香港接受為期一年的譯員訓練,後來擔任英國駐廈門領事館翻譯,一八六○年英國聯軍時擔任隨軍翻譯,也目睹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的破壞,後升任英國駐台副領事,一八六一年來台開館。

實際上,史溫侯在一八六一年前曾兩度來台,一八五六年來到新竹香山兩周,進行自然史的調查及採集,一八五八年則隨同英國汽船剛強號(Inflexible)來台尋找遇難船隻,共計在台灣停留二十五天,環島一周。這兩趟行程,讓史溫侯發現許多種台灣特有的生物,也因為他對台灣的了解,一八六一年台灣開館時,英政府就指派他來台負責。

史溫侯在淡水的期間,更加強對台灣生物的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寄回倫敦。他在一八六二年請假返回英國一年,在此期間,將許多在台灣蒐集的資料發表,引起許多重視,其中〈台灣的哺乳類〉一文,是首次系統整理台灣的哺乳類,其中也包括打狗民眾熟悉的台灣獼猴。他的優異研究成績,頗受肯定,也獲得許多學術界的榮耀。

除了領事館外,另一個較具官方色彩者為海關。一八六三年十月一日,麥威爾(William Maxwell)出任滬尾海關稅務司,為洋人管理台灣海關的開始,其後台灣各港口陸續開關。一八六四年五月五日,麥威爾至打狗開辦打狗關,並任稅務司,辦事處設於裝運鴉片的「尋路者號」(Pathfider)上。打狗關與台灣其他各洋關相同,高級官員均為外國人。

 

安平砲擊事件

台灣開港後,外人以商業及傳教為兩大目的,但國人對於西方宗教並不認同,導致教案頻傳,外商也一再試探商業可能的底線,同樣糾紛不斷。而大清官員對於這些紛擾的處理,並未完全依據條約規定,終至糾紛越演越烈。

在教案部分,集中在台灣南部的鳳山縣(今高雄市、屏東縣),一八六八年四月二日道明會在鳳山縣溝仔墘(今屏東縣竹田鄉)的天主教堂被放火焚拆,並有傳言指出傳教士在井水及食物中下毒,此一傳言擴大,引起鳳山縣民眾恐慌。十一日長老會長老高長經過埤頭(今高雄市鳳山區)時被指放毒,為人毆打,逃入縣署,為鳳山知縣凌樹荃收押,其教堂亦被拆毀。旗後的長老會信徒莊清風至左營庄(今高雄市左營區)時,亦被反教人士所殺,這一連串的反教事件,因為都發生在鳳山縣,被稱為鳳山教案。

除了教案,同時間外商為了採集臺灣樟腦,也與臺灣官員產生衝突。在打狗怡記洋行(Elles & Co.)任職的必麒麟(W.A.Pickering)在梧棲開設洋棧,私運樟腦出口,臺灣道梁元桂於一八六八年三月上任後,嚴格取締,同月鹿港查扣怡記洋行的走私樟腦,這也引起英國領事抗議。

中英雙方為樟腦及教案,多次展開談判,英國駐台署理領事哲美遜(G.Jamieson)認為台灣道梁元桂並不積極處理此事,談判一直沒有進展。七月一日,新任英國駐台署理領事吉必勳態度更為強硬,在談判無法取得共識後,已調派英艦來台,打算執行砲艦外交。中方看到此情形,改派興泉永道曾憲德來台處理,並與吉必勳進行談判,但因曾憲德無法允諾吉必勳提出更換台灣道等官員之要求,依舊宣告破局。

一八六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下午三時,原本在安平外海的英艦「阿爾及利亞」號(Algerine),在艦長茄噹(Gurdon)指揮下,朝天連開七砲,讓當地居民頗感驚恐。當日晚上十時三十分,茄噹帶領兩名軍官、二十三名士兵,乘坐小艇登陸,二十六日凌晨二時,英軍進入水師協署,開火交戰,清軍水師共有十一名死亡、六人受傷,安平失陷,水師協署副將江國珍因無法守城,服毒自殺。二十六日上午,清軍由府城進攻,試圖奪回安平,但兩軍交戰後,清軍六死十傷,無法攻下城池,返回府城。兩日交戰,清軍共有一名副將及十七名士兵死亡,十六人受傷,英軍則全員毫髮無傷。

英艦安平砲擊,是外人首度在台灣的武力攻擊,由於雙方正在談判,為何仍要開戰?英方認為頗有委屈,不得不兵戎相見,中方則譴責英國的行為,明明已經達成協議,卻還要武力攻擊,這根本是預設的企圖,故意用撤換官員來混淆視聽,毫無談判誠意。

英方認為,根據天津條約,英人有通商及傳教的自由,但中方對此均未遵守。在通商部分,英國怡記洋行因販賣樟腦,人員被逮捕,貨物被扣留,這是因為大清仍將樟腦專賣權交由台灣軍工料館。但根據天津條約,樟腦是被記載在通商章程中,英商得自由買賣,此舉完全違背天津條約。

而教案衝突的擴大認為,都是因為台灣主政官員的放任,甚至默許,才讓糾紛擴大。尤其是主政的台灣道梁元桂、鹿港海防同知洪熙恬、鳳山知縣凌樹荃三人,吉必勳強調必須要撤換上述三人,才能繼續討論其他事項,否則就算已訂定條約,他們也是陽奉陰違,無法落實。而且總理衙門已經答允撤換官員,但來台督辦此案的興泉永道曾憲德卻對此處處迴避,在迫不得已情形下,只好先將安平佔領,再進行談判。

20161106172850 79

 

此次奉派來台處理此事件的興泉永道曾憲德則認為吉必勳一直圍繞在撤換官員一事,但他已一再表明,撤換官員非其權責,也不曾聽說已同意更換官員。他此行主要任務是釐清責任歸屬及後續處理,而且與吉必勳已在十一月二十四日進行第二次談判,會中達成五大項共識,其中一項即是他會上報閩浙總督促請更換三人,但吉必勳卻以此為由在隔天發動攻擊,實在令人難以苟同。

曾憲德也表示,英方在這些爭議中,也有不守條約之處,如樟腦事件中,台灣僅開放雞籠、淡水、安平、打狗四口通商,但英商卻在梧棲進行樟腦買賣,明顯違反條約,但英方卻刻意不談。

雙方最後經過談判,終於在一八六九年一月十八日達成協議,英艦也離開安平,結束對安平將近兩個月的封鎖,安平砲擊事件終於落幕。雙方協議仍沿襲去(一八六八)年安平砲擊事件前一天(十一月二十四日)之會議共識,主要有:一、台屬出產樟腦,以後任聽洋商前往採買,毋庸禁止。二、將各國開堂傳教緣由按約出示,曉諭華民遵守。

至於教堂被毀及樟腦被搶,中方也給予賠償,而英軍的出兵,中方也已付其兵費。教案相關各人,均經來台調查此案之興泉永道曾憲德親自審理判決。而此案關鍵的台灣道梁元桂、鹿港海防同知洪熙恬、鳳山知縣凌樹荃三人,也經曾憲德調查,將洪熙恬、凌樹荃解職,梁元桂已請病假,交涉事務由台灣府葉宗元代理。

在此協議後,西方商人及傳教士在台灣活動獲得進一步保障,此協議雖讓馬雅各重返府城,但吉必勳則遭受英方斥責,並調職離開台灣。[5]而洋商也開始把營運基地轉到安平,商人可以在安平填海造陸,興建其所需,加上打狗港日漸淤積,[6]遂使打狗與安平的地位開始轉移。

 

哨船頭打狗英國領事館的興建

雖然如此,英國仍由位於上海的工務衙門主導,開始在打狗尋找興建領事館的土地。一八六九年,英商水陸行(Brown & Co.)獲得台灣道黎兆棠許可,自費工本,填築海灘官地。[7]而怡記洋行、英國領事館辦公室、清國海關,均由此官地而來,再經台灣兵備道分配的結果。[8]一八七六年,英國領事館租下上述土地。工務衙門的馬歇爾(Francis Julian Marshall)在一八七七年一月二日,成功由哨船頭地主盧天送租下哨船頭山上的一塊土地,英國於一八七八年在山下興建英國打狗領事館,一八七九年則在山上完成領事官邸。[9]領事官邸位於哨船頭山頂,可遠眺打狗港,景色優美,官邸本身為紅磚木構迴廊的美麗西式洋樓,與當地中式建築截然不同,也是南台灣第一棟由外國人建造的建築,已成為當地地標。

如此道地的西式建築,是出於大英帝國陸軍皇家工程部之手。皇家工程部於一八七八年開始興建工程,並派唐納森(Charles
Melville Donaldson)監督,磚瓦等材料均由廈門燒製運來,而唐納森為了讓材料能夠運到山上,開闢了一條小徑到山上,更不眠不休工作,終於趕在颱風季節前完工。

20161106172850 31

 

英國領事館整體共包含碼頭旁的英國領事館辦公室,以及山上的英國領事館官邸,兩者以一條步道連結。山下的英國領事館為L型建築物,正面入口面對碼頭,入口左右兩側是辦公室,辦公室後方為巡捕區,內有巡捕起居室、臥室及巡捕房,後方則是牢房,牢房旁有專供牢犯放風的院子。其空間規劃井然有序。領事官邸則為典型皇家工程部印度風格作品,具有木柱支撐的寬迴廊,內有一個客廳、一間餐廳與三間臥房,並配有一間書房、廚房及僕役房間。

在安平快速崛起時期,英國仍堅持在打狗興建領事館,關鍵人物是英國駐台領事有雅芝(Arthur Roch Hewlett),他曾於一八七○年至一八七二年在打狗擔任代理領事,這段經驗使得英國政府討論要將新的駐台英國領事館興建在打狗或安平時,他力主興建在打狗,雖然從一八七二年後,洋商紛紛轉向安平,但有雅芝相信清廷會疏濬打狗港,讓其成為南台灣最重要港口。一八七七年他回到打狗擔任領事,不僅促成新的打狗英國領事館興建於哨船頭,更監督其完工落成,可說是這棟領事館興建最重要的推手。

哨船頭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啟用後十六年,台灣就由大清割讓給日本,在此期間,打狗港的淤塞越來越嚴重,外商均轉移至安平,最可記述是在打狗服務最久的英國領事霍必瀾(Pelham Laird
Warren),他在一八九三年八月卸任離台時,由於他在打狗的好人緣,使得當地外人依依不捨,因為他喜愛打獵,打狗外人特別贈送他一把獵槍,感謝十餘年來他對此地僑民的付出。

霍必瀾於一八四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在德本郡,家世相當顯赫,祖父曾為國王喬治三世御醫,父親為英國皇家海軍上將。他於一八六七年啟程到北京接受兩年的語文訓練,一八六九年十一月十八日被升為三等助理領事,受命到打狗為代理領事有雅芝(Arthur Roch Hewlett)工作,一八七一年末有雅芝離開台灣時,霍必瀾實際上負責打狗與府城的事務,直到代理領事額勒格里(William
Gregory)於一八七二年三月上任為止。

一八七三年六月,霍必瀾升為二等助理領事,至福州服務。一八七四年返英,一八七五年九月九日,他與瑪莉・唐納桑・漢培基(Mary Donnithorne Humpage)在倫敦結婚,一八七六年二月返回中國時,已升任為一等助理領事,在寧波代理領事,後又轉任溫州,直到一八七九年返回打狗擔任代理領事,此時在哨船頭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已落成,霍必瀾一家人曾在此度過一段快樂的時光。

一八八一年二月新任領事費笠士(George Phillips)到任後,霍必瀾一家人赴歐洲旅遊,並將他的三位小孩帶回英國接受教育,一八八三年三月三十一日,霍必瀾與夫人及剛出生的老四回到打狗,重新擔任代理領事,一家人仍居住在打狗領事館官邸。一八八三年九月,霍必瀾升任至羅星塔島(Pagoda Island)擔任副領事,但因其夫人感染重病,故仍待在打狗接受治療,但仍於一八八四年一月十四日過世,葬於打狗的外國人墓園。

霍必瀾夫人瑪莉,是首位居住在英國領事館官邸而過世的外國人,她的過世,對於打狗外國人社區造成極大震撼,大家也捐款在墓園蓋了一座追思堂,用來紀念她。

另一位也埋葬於此,備受景仰的是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這位在南台灣及東台灣共設立十二間教會的長老教會首位來台牧師,於一八七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因積勞成疾在府城因熱病過世,其夫人李庥牧師娘(Mrs. Ritchie)了解丈夫希望能安息在他的宣教區,決定將李庥牧師運回打狗安葬。隔天(九月三十日),由二十四名神學生及宣教師護送棺木,由安平搭船抵達打狗,於下午七時安葬於墓園,一旁是其早逝的次子。除了這兩位外,還有一些遇難的船員,或是在打狗過世的外國商人,都埋葬於此,也是打狗外國人社區一個相當特殊的區域。

一八八六年四月,霍必瀾再度回到台灣接任領事,但此時南台灣的重心已轉移至安平,哨船頭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及官邸,也因缺乏使用及颱風等天災,造成嚴重損壞。霍必瀾在此工作量雖不大,但他與當地外國人維持良好的關係,以至於霍必瀾要離開時,大家依依不捨,並送上贈別禮物。

 

日治時期的打狗英國領事館

台灣確定由日本統治後,打狗英國領事館也將由北京改為東京管理,派遣至此的領事,也由通曉中文變成日文,日本時代第一位英國駐台領事為一八九六年四月來到此地的龍福(J. H. Longford)。

龍福至此,除觀察新的日本統治者外,也要調查打狗英國領事館的狀況,尤其是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經過戰爭後,更顯得脆弱不堪,龍福自身就經歷過一次下大雨的經驗,屋內四處積水,因此龍福已向英國政府希望能重新修繕打狗英國領事館,否則難以在此執行相關業務

一九○○年,英國政府針對打狗英國領事館及領事官邸所受到颱風及白蟻的損害,大費工夫的進行整修,這讓領事官邸迴廊由原來的木造改為磚造。但大環境越來越不利於英國在此發展,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清末開始,台灣的南北地位開始反轉,原本位居領導的南部,在一八八五年台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劉銘傳均以台北為中心推動新政,加上茶葉貿易開始大幅成長,此亦以北部為中心,遂使得政治與經濟均以北部為台灣重心,這也是英國在日治時期,關閉南部的安平、打狗兩領事館,僅留下淡水的主因。

二是打狗在日本政府重新修築打狗港後,以哈瑪星新市區為主要發展區域,相對於哈瑪星擁有鐵路及新式碼頭的優勢,哨船頭反而距離新市區太過遙遠。三是日本政府領有台灣後,展開一連串以日商取代其他外商的措施,使得外商紛紛撤離打狗,也讓英國領事館失去在此地設置的意義。

上述原因使得打狗雖然在一九○八年因日本重新修築打狗港,以及縱貫鐵路通車,成為南台灣最重要的港口,但英國政府在一九一一年就已經撤出南台灣,打狗與安平的領事館處於荒廢狀態,並尋找買主,要出脫打狗的英國領事館。一九一九年,山下汽船株事會社曾向英國領事開價,但因價碼過低,雙方未達成協議,一直到一九二四年,日本政府向英國提出合理價格,英國政府才決定將此賣給日本政府,但外國人墓園例外,此仍為英國政府所有。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四日,英國在南台灣的兩座領事館:安平與打狗均賣給日本政府,象徵英國正式離開南台灣,此後英國在台灣的領事館僅剩下淡水。

日本政府從英國政府手上購得英國領事館後,幾經思考,於一九三一年將山上領事官邸改為高雄海洋觀測所,山下的英國領事館辦公室則在一九三二年改為高雄州水產試驗場,一九三九年再變成台灣總督府水產試驗所高雄支場,主要任務是要將台灣近海所產之鯊魚皮,透過化學方式處理,希望能夠製作皮鞋及相關皮革製品,供前方作戰士兵使用。

日本政府領台後,對於台灣的水產事業發展相當重視,引進許多新技術,如動力漁船,讓台灣漁業擺脫僅在近海捕撈的方式,向其他海域發展。台灣總督府更了解要使台灣漁業持續發展,必須要有研究及調查,於是在一九一○年建造試驗船「凌海丸」,更為了試驗養殖,在新竹、澎湖成立養殖試驗所,更於一九二九年成立台灣總督府水產試驗場,下設基隆、台南兩支場,可見其對水產研究的重視。

高雄地區也為台灣水產事業重鎮,因此高雄州政府決定將英國領事館辦公室改設為高雄州水產試驗場,除了針對水產加工罐頭的研發外,也展開漁場及漁況調查,更對於鮪旗魚的延繩釣及鮪魚的立竿釣技巧研發及宣導,其下也有專屬的試驗船「立雄丸」。

高雄州水產試驗場成立於一九三二年,進入戰爭時期後,因任務所需,於一九三九年改為台灣總督府水產試驗場高雄支場,主要目的以研究鯊魚皮革為主,希望透過對鯊魚皮的脫鱗、化學處理,能夠生產出供軍需使用的皮革,例如士兵在戰場上的皮鞋,等待技術更純熟後,可大量生產,供給一般民生使用。

戰後英國領事館的變化

前身為英國領事館的台灣總督府水產試驗所在日本政府離開後,幾經波折,終於成立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維持水產研究的功能。除了水產試驗所,山上由英國領事館官邸改設的海洋觀測所,也在國府接收後,改為中央氣象局高雄測候所,同樣與原有功能雷同。而山下的台灣總督府水產試驗所則在接收時,有一番曲折。

 

國府遷台時,大批跟隨來台者無處可定居,遂以原有公共建築、辦公室充當住所,水產試驗所也面臨同樣問題,經濟部水產公司漁船於一九四九年撤退來台時,漁船上船員無處可住,以此地佔住,使得台灣省水產試驗所要利用既有設備,重新在此進行研究也面臨困難。

所幸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鄧火土所長透過關係交涉,船員終在一九五○年六月搬走,才能在此地設立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由蘇和傑先生擔任第一任分所所長,也將針對高雄地區水產問題,如罐頭的研製等進行研究,希望能對高雄漁業發展有所助益。

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十五日,賽洛瑪颱風登陸高雄,造成高雄地區巨大損害,連位於哨船頭山頂的英國領事館官邸都倒塌,遭受近百年來最大的災害,但也改變了它的命運。

賽洛瑪颱風路徑詭異,突然轉向登陸高雄,造成當地措手不足,不僅奪走十條人命,還摧毀南部輸電系統,造成全省需輪流停電;高雄港的船隻更是東倒西歪,撞沉十六艘船,讓第一港口被迫封閉;高市工業更遭受重大影響,台鋁公司電解爐爆炸;高雄市房屋全倒八百五十六間、半倒二千七百七十八間,是高雄有史以來造成災情最嚴重的颱風。

在半倒的房屋中,還包括位於哨船頭山上的英國領事館官邸。英國領事館官邸在日本政府接收後改為高雄海洋觀測所,戰後則成為中央氣象局測候所。一九七三年氣象局測候所搬離,英國領事館官邸成為空屋,也使得一九七七年的賽洛瑪颱風侵襲,讓英國領事館官邸大半塌陷,加上無人居住,使其成為沒有人敢接近的「鬼屋」,也變成當地牧羊人家的羊群躲藏處,與百年前的風華落成,形成強烈對比。雖然如此,內政部仍認為其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於一九七九年列為三級古蹟。

一九八三年,剛成立的文建會,將全台古蹟重新鑑定,於是邀請專家委員至各地訪視,並由文建會主委親自帶隊,一行人到達英國領事官邸後,對於這棟台灣最古老洋樓的美麗讚嘆不已,深感有保存的必要,高雄市長許水德也表示高雄市有心對此保存,但苦無經費,文建會主委陳奇祿表示可由文建會來負責,並委託古蹟修復專家李乾朗教授主持調查研究及修復。

李乾朗教授表示,調查研究規劃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到一九八四年完成,一九八五年正式發包施工,又整整花了一年八個月的功夫才完成,因為通到山頂僅有步道,包商要將材料運到山上,必須大費周章,因此英國領事官邸的修復,有個相當特殊的方式,就是將賽洛瑪颱風吹落的磚頭,重新清洗整理過,再砌回修復,不足才新燒規格一致的紅磚補足,所以今日在英國領事官邸參觀時,將可看到三層的紅磚,最底層是一百多年前的原始紅磚,中間是重新砌回的紅磚,最上層才是現代燒製的紅磚。

20161106172851 100

 

經過細心的考證及施工,百年前的美麗洋樓再度矗立在哨船頭山頂,高雄市政府將其規劃為文物陳列館,並於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五日正式開放,也是高雄市民百年來首次能夠參訪此建築。

但長期以來,英國領事館官邸因位居山上,較為顯目,一九八六年重新修復開放後,一直被認為是英國領事館,後來於二○○三年由民間經營後,廣受民眾歡迎,成為高雄最重要觀光據點,英國領事館之名,也與這棟建築畫上等號。

史學家早已發現山上英國領事館官邸及山下英國領事館辦公室兩棟建築,但對兩者關係並不十分清楚,一直以為兩者均為領事館,或者山下為商務辦事處。但對兩者價值均抱持同樣肯定態度,一九九七年,在許多學者努力爭取下,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及後方連結山上古道,獲得內政部審議通過,列為三級古蹟。

實際上,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早於一九七六年搬遷至前鎮,該處成為員工宿舍,二○○四年,原居住於此地的員工搬離,而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也針對此處討論,最後於二○○五年通過列為市定古蹟,也經過新史料的發現,確認此處為英國領事館辦公室,與樓上之英國領事館官邸,為整體之英國領事館,市政府也展開一連串的調查及修復工作,希望能恢復往日的舊貌,並與英國領事館官邸及登山古道共同形成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

 

相關參考書籍

葉振輝,《打狗英領館的文化故事》(高雄:高市文化局,2004年)。

張守真、葉振輝、楊玉姿,《哈瑪星的文化故事》(高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4年)。

David
Charles Oakley,《台灣第一領事館─洋人、打狗、英國領事館》(台北:印刻,2013年)。

楊玉姿,〈高雄州水產試驗場(英國領事館)及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登山古道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高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年)

麥漢鳴,〈失落的訪客─高雄哨船頭舊外國墓園墓碑碑文介紹〉,《高市文獻》19:4,頁109-157。

陳德智,〈清末臺灣安平砲擊事件之研究〉,《臺灣文獻》61:3,頁151-190。

必麒麟(W.
A. Pickering),《歷險福爾摩沙》(台北:前衛,2010年)。

蔡蔚群,《教案:清季臺灣的傳教與外交》(臺北:博揚,2000年)。

必麒麟(W.
A. Pickering),《歷險福爾摩沙》(台北:前衛,2010年)。

李尚仁,《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台北:允晨,2012年)。

李尚仁,〈展示、說服與謠言:十九世紀傳教醫療在中國〉,《科技、醫療與社會》8(2009.6):9-74。

吳學明,《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日創社,2007年)。

高雄市醫師公會,《高雄醫療史》(高雄:高雄市醫師公會,1998年)。

潘稀祺,《台灣醫療宣教之父─馬雅各醫生傳》(台南: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樓醫院,2004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台北:聯經,1997年)。

P.H.S Montgomery,〈1882-1891臺灣臺南海關報告書〉,《臺灣經濟史第六集》(臺北:臺灣銀行,1957年),頁108-132。

 

大事年表

時間

事件

1855

美商羅賓奈洋行(W. M. Robinet & Co)至打狗購買米、糖至香港販售,為最早在打狗經營貿易之外商,並在哨船頭建立倉庫、住屋、碼頭等。

1858

英法聯軍簽訂天津條約,台灣開港。

1859

寶順洋行(Dent & Co.)、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來到打狗;天主教道明會郭德剛(Fernando Sainz)行抵打狗傳教。

1860

第二次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

1861.3

史溫侯(Robert Swinhoe)被任命為英國駐台灣副領事。

1861.7

史溫侯赴台上任,經打狗前往府城,設英國副領事館於府城。

1861.12

英國副領事館移至淡水

1863

雞籠、打狗開港

1864.5

打狗海關設立

1864.11

英國副領事館正式移駐打狗,以停泊內港的收容船「三葉號」作為辦公地點。

1865.2

打狗英國副領事館升格為領事館,史溫侯為首任英國駐台灣領事。淡水留守處改為副領事館。

1865.5

首位英國醫療傳教士馬雅各醫師(James L.
Maxwell)抵台,經由打狗前往府城,6月16日在西門城外看西街設立醫館及教堂。

1865.7

馬雅各醫師在府城醫館遭反對者包圍,只好回到旗後開設醫館及禮拜堂。

1866.4

史溫侯調任廈門署理兼駐台領事。

1866.6

萬巴德醫師(Dr. Patrick Manson)派駐至打狗擔任海關醫員。

1866.9

馬雅各開設打狗醫館,為台灣首座現代西式醫院。

1866.12

賈祿(Chas. Carroll)接任署理領事,將領事館移到旗後天利洋行的建物內。

1867

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奉派來台灣,是長老教會第一位派到台灣的牧師,後以打狗為基地在南台灣傳教。

 

 

1867.12

阿肯士(J. Adkins)接任署理領事。

1868.3

哲美遜(G. Jamieson)接任署理領事。

1868.4

鳳山縣(今日高雄市、屏東縣)出現教堂焚毀、教徒被毆打,甚至致死,史稱鳳山教案。

1868.7

吉必勳(John Gibson)接任署理領事。

1868.11

清廷派遣興泉永道曾憲德來臺處理鳳山教案及樟腦糾紛。其與代理領事吉必勳於1868年11月17日在旗後的打狗英國領事館見面,雙方未達共識。

1868.11

11月23日吉必勳派遣英艦佔領安平,清軍水師與英軍於25日發生衝突,英軍砲擊安平,並登陸攻擊清軍,攻佔安平水師衙門,炸毀軍裝局(今安平古堡),造成清軍傷亡,史稱安平砲擊事件。(樟腦戰爭)

1868.12

中英簽訂台灣樟腦條約,廢除樟腦官辦、中方承諾保護各處傳教通商英人。馬雅各醫師重回府城,於二老口再設教會與醫館,這間醫館被稱為「舊樓醫館」,有別於後來設立的「新樓醫館」。

 

 

1869.6

固威林(William M. Cooper)接任署理領事。

1869

水陸洋行獲得台灣道黎兆棠許可,在哨船頭自費填築海灘官地,也就是日後英國領事館及打狗稅關所在之處。

1870.1

有雅芝(Arthur Roch Hewlett)接任署理領事。

1872.3

額勒格里(William Gregory)接任署理領事。

1876.10

京華陀(Walter Edward King)接任領事。

1877.1

英國工部向地主盧大度、盧天送租下哨船頭山上土地,即為日後打狗英國領事官邸所在地。

1877.11

有雅芝接任領事。

1879.4

打狗英國領事官邸完工落成。

1879.6

打狗英國領事館辦公處(包括辦公室、巡捕區、牢房)完工落成。

1879.9

李庥牧師過世,下葬於打狗外國人墓園。

1880.1.

霍必瀾(Pelham Laird Warren)接任署理領事。

1880.6

英國工部與道台簽訂英國領事館土地租約。

1881.2.

費笠士(George Phillips)接任領事。

1882.7

倭妥瑪(Thomas Watters)接任領事。

1883.3

霍必瀾接任署理領事

1884.1

霍必瀾夫人瑪麗(Mary D. Warren)於打狗過世,葬於打狗外國人墓園。

1884.2

格里哥利(William Gregory)接任領事。

1884.10

法軍封鎖打狗港

1884.12

施本施(William Donald Spence)接任署理領事。

1885.9.

打狗英國領事館遭竊。

1886.4

霍必瀾接任領事。

1893.10

胡力檣(Richard Willet Hurst)接任領事。

1895

大清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與日本,台灣成立台灣民主國與日本交戰失敗,台灣由日本統治,英國駐台灣領事官員改由駐東京大使管轄。

1896.4

龍福(J. H. Longford)接任領事。

1897.2

甘乃迪(Willima Joseph Kenney)接任領事

1900.1

改建領事官邸迴廊及屋頂,新建磚拱迴廊、雙圓孔、女兒牆、頂冠帶。

1903

魏爾曼(Alfred Ernest Willeman)接任領事,以安平為主。

1910.3

英國打狗及安平領事館關閉,僅設淡水領事館。

1925.12

英國打狗及安平產業賣給日本政府。

1931

英國領事官邸改為高雄海洋觀測所。

1932

英國領事館改為高雄州水產試驗場。

1939

高雄州水產試驗場改稱為台灣總督府水產試驗場高雄支場。

1945

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

1949

原英國領事館被由大陸撤退來台之經濟部水產公司漁船船員佔住。

1950.6

原英國領事館成立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

1951

原英國領事官邸改為氣象測候所。

1973

氣象測候所搬離,原英國領事官邸成為無人空屋。

1976

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遷移,領事館改為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員工宿舍。

1977

賽洛瑪颱風侵襲,原英國領事官邸泰半傾塌。

1985

重新修復英國領事官邸。

1986.10

英國領事官邸完成修復並闢為高雄史蹟文物陳列館。

1987.4

內政部公告英國領事官邸為二級古蹟。

2003

高雄市文化局徵選民間廠商整修並經營英國領事官邸,由高雄漢王洲際飯店取得整修經營權。

2004

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員工搬離。

2004

高雄市政府指定「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登山古道」為高雄市市定古蹟。

2005

高雄市政府指定「高雄州水產試驗場」(英國領事館)為高雄市市定古蹟。

2007

英國領事官邸委外經營,由得月樓取得經營權。

2013

完成打狗英國領事館及登山古道之修復,設立文化園區。

 

[1]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

[2] 潘稀祺,《台灣醫療宣教之父─馬雅各醫生傳》,頁59。

[3] 李尚仁,《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頁212-215。

[4] 吳學明,《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日創社,2007年),頁51-55。

[5] 葉振輝,《打狗英領館的文化故事》,頁27-33。

[6] 李夢哲(David Charles Oakley),《打狗英國領事館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British
Consulate at Takow),頁31。

[7] 葉振輝,《打狗英領館的文化故事》(高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4年),頁18。

[8] 張守真、葉振輝、楊玉姿,《哈瑪星的文化故事》(高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4年),頁28。

[9] 楊玉姿,〈高雄州水產試驗場(英國領事館)及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登山古道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高市: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年),頁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