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台灣面臨乾旱危機,農曆年後,自2月26日起,桃園、高雄等八縣市實施第二階段限水措施,包括每月用水逾一千度的大戶減量供水;4月8日起,桃園市、新北板橋、新莊、林口地區及新竹部分地區開始實施供五停二的第三階段限水措施,其他中南部地區用水亦告急,用水大戶之各行各業莫不嚴陣以待,進行保水搶水的運作。然最終仍期盼老天能降下豐沛雨量,全面解決台灣缺水危機。

 台灣是個多雨的國家,年平均總雨量約2500公釐,所以會遭逢乾旱危機,原因在於降雨空間及時間分配不均之故。在台灣一年之中,以梅雨季跟颱風期的降雨最多,分佈在5~10月,通常稱為豐水期,11月~次年4月,雨量明顯減少,稱為枯水期。台灣豐枯期雨量差異顯著,是台灣氣候的顯著特徵之一。若再加上近幾年極端天氣所造成的短暫間歇性大量降雨,往往造成水庫泥沙淤積嚴重,降低儲水的效能,在備水不足之下,便容易造成缺水的危機。 

  2014年的夏秋兩季,台灣的雨量明顯降雨不足,連帶影響到全國的用水,因此2015年的春雨便格外重要,若沒有春雨適時地補充,很容易造成乾旱的危機。然而,2015年初的春雨,降雨依舊不足,進而影響到稻作的耕種期,連帶影響工業及民生用水跟著緊縮。

  2015年上半年的缺水問題持續引起全國人民的關切與注意,隨著全球暖化的持續進行,氣候極端化的機率也越來越高,台灣面對旱澇嚴峻的挑戰自然也越來越多,需妥善應變,多管齊下周延規劃水資源運用策略,方能保障人民福祉,維持國家經濟穩定成長。現階段,經濟部水利署等相關單位,正積極執行水資源管理相關技術運用與其他應變方法之推廣與管理。水資源治理乃長期抗戰之大業,非一時半刻能馬上妥善處理,除了不斷教育大眾正確用水觀念之外,對於任意破壞水資源及超抽水源的行為,也應予以具威嚇效果的懲罰才行,方能有效遏阻水資源環境的污染與惡化。

    以下五篇文章,將針對台灣乾旱形成的原因、乾旱所造成的社會衝擊、台灣水資源之困境與調適、科技如何解決水資源以及未來面臨的水資源問題等五個面向,對乾旱與水資源兩者間的關係,進行各面向的整理與分析。在現今全球氣候變遷威脅之下,極端氣候有可能促使未來乾旱發生的頻率增加,因此需先行妥善研擬相關應變措施,不斷教育社會大眾及各產業,力行節約用水及水資源環境保護等相關措施的重要性,如此一來,未來才能克服嚴峻的乾旱挑戰,並與大自然永續共存。

20161106172910 47

▲ 久未下雨,蘭陽溪因水源不足而日漸乾枯。

(圖片來源:林志衡攝)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校: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延伸閱讀:

 〈乾旱〉、〈對抗加州乾旱,省水科技各出奇招

本文作者:高玉馨、王御風